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说到育人教书,不能不提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一样宝贝——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即俗称的“国学”,但几十年来,在国人心目中,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这件宝贝的身影正渐行渐远。据2009年7月18日《羊城晚报》载:7月1日,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北京辞世。搜狐博客网做了一个网上调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ICON”。  相似文献   

3.
文载道 《教书育人》2005,(12):25-25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一个国学院,虽招来不少议论,但“国学”一词却是因此重新热了起来。其实,一所大学的一个国学院,每年培养的学生有限,对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而言,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真能担纲“振兴国学”的重任?当然,如果撑起了这面“国学”的旗帜,能引来社会重新关注国学的处境,倒也还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5.
孙永庆 《初中生》2017,(9):11-13
孙永庆:您经常到学校讲授国学,阐述国学的概念,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我们天天把“国学”挂在嘴上,却不知什么是国学,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请您为同学们简述一下国学是什么. 郑千山:这几年,到处勃兴“国学热”,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到底什么是国学?换句话来说,国学的概念应该如何正确地表述?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所谓“国学”,就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也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它纵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涵盖神州三山五岳的人文与生活经验,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奇峰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6.
文雨 《甘肃教育》2007,(10S):1-1
关于“国学热”的问题,以前我们也曾做过分析,但主要是围绕央视《百家讲坛》所引发的讨论。但随着举国上下愈演愈烈的“国学”热潮,教育系统也在对“国学”的追逐中,显示出了空前的热情。一波又一波的经典诵读活动,花样繁多的所谓“成童礼”、“开笔礼”,上孔庙,穿古装,读《论语》,背《三字经》,甚至在新学年的开学典礼上,都加进了“国学”的内容,一时间,真有点让人不知身处何世,人在哪代。是表演,是作秀,还是出于其他的目的,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7.
“国学热”的兴起.给了我们教师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学思想.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深思。“国学”究竟是什么,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我们只要抓住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内容.并把相关内容贯彻到教学中去,并以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实现了国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近代“国学热”的兴衰宋小庆一、国学,一个充满歧义的词汇从清末到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曾出现过一股势头不小的“国学热”。国学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何谓国学?据《辞海》解释;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然而在近代,国学曾被界定为中学、旧学、...  相似文献   

9.
杨克祺 《中国德育》2004,(9):16-17,30
2002年,我报了三个课题,其中一个就是省级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国入世与国学教育”。为什么要选择“国学教育”?还在前面冠以“中国人世”的帽子呢?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5,(11):27-28
关于“国学大师”的话题,已有好多人说过了,但我,总觉意犹未尽,还有一点意思想要说一说。[编按]  相似文献   

11.
乍听起来,“国学”二字好像很神秘,与初中学生完全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查检辞书就会知道,所谓“国学”,就是中国所固有的学术文化。这样就很容易领会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国学虽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但它又时刻丰富着世界文化宝库,为世界各民族所共享,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全部精神建树的重要部分。只要略加思索便知,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国学”,只是没有使用“国学”的名词,接触得也还较为肤浅罢了。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06,(8):28-28
今年9月,将有40名来自商界政界的精英走进复旦大学首期“国学班”的课堂,他们将潜心研读古籍,不言“术”,不论“器”,重在学习哲学思想与人素养,从“道”的层面学习时代的大智慧和真思想。复旦大学表示,该班的成立旨在继承国学精髓、延续中华脉、精读人典籍、融通传统化。[编按]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按台湾学者朱维焕所说。始于清末邓实的《国学精论》一文,邓实以“国学”一词别于当时的“西学”。其实,区别于东西方学术.早于邓实的张之洞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学”,晚于张之洞的章太炎也写出“国故论衡”。“中学”“国故”“国学”名称稍异,指的是同一门学问。在我看来,“中学”“国学”在时间上有些模糊,也就是对这门学问在时问上没有界定。一般而言,这门学问所指的时问跨度是自先秦至清末这一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甚至由国内“热”到了国外。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大力弘扬国学,在当前国学的研究、宣传、教育中怎样处理好“古”与“今”、“洋”与“中”、“知”与“行”、“专”与“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玫 《山东教育》2011,(5):24-26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国学”学堂、现代“国学”私塾,让幼儿读经、以“文”化人,甚至还出现了以幼儿吟诵“国学”诗篇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尺的百日追风现象。如何思考国学传承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问题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于灵魂,诵读国学经典既是传承千年文风的要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化传承可“师古”却不必“法古”,对国学经典教育意义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基础上的,探索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应用方法既是提升国学经典在小学中的传承效果的需要,也是创新国学传承方式,完成“经典”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势必要深入把握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融入价值,不断开发现代化的国学经典诵读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名称,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在西学东渐之后才出现的名称,但国学是自古至今的客观存在。所谓国学也就是“中学”,更具体而言,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的角度讨论“国学”问题.国学的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西式的学科形成冲突.近百年来,有人认为国学可以纳入西方的学科体系,另有人坚持国学的独特性,主张应当完全或部分保持自己的体系.本文认为,国学的现实困境在于,第一,被“肢解”的国学是阻碍国学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第二,西式的学科制度是我们今天基本的制度之一,难以逆转;第三,我们现行的学科管理制度又过于刚性,使得前两个因素陷入僵局.从发展前景看,一旦现行的刚性学科制度有所淡化和弱化,国学或其他新的知识将会有一个灵活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望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习》2006,(5):1-1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词。1906年9月,章太炎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