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堡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但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赵堡太极拳和其它几个主要太极拳种一样,有它鲜明的特点和独到的要求。概述了赵堡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和练习要求。  相似文献   

2.
郭兆凤 《武当》2006,(2):13-13
武当赵堡太极拳源传自道家,由来于武当,由老子的传人张三丰先生所创。三丰先生,号称游道人,二传明朝王宗岳(字林桢),王宗岳传高徒蒋发,蒋发(出生于明代万历二年)于1605年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邢喜怀先生,邢以地域名冠名的赵堡太极拳派由此而兴起。  相似文献   

3.
王智毅 《武当》2007,(7):17-20
前言笔者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酷爱武术,9岁时即随伯父习练武当功夫及“分筋挫骨、正骨闭脉”之法。成年  相似文献   

4.
张长林  张顺林  林泉宝 《武当》2006,(11):52-53
赵堡太极拳名师,河南济源五龙口人李宗有先生(1916—1997),是赵堡太极拳陈清平高徒李作智一支的传人之一。先生一生与赵堡太极结缘,是传奇的一生。他留下的拳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赵堡太极拳的面貌,他留下的拳架与功法,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部,有大架、小架、发功架三套架子,两仪九功、四象八法、二十四捶、七十二擒拿手、三百六十单元手、拳艺八法等等十余种之多。今天,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拳谱和功法时,他的一生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5.
6.
赵堡太极拳     
关荣光 《精武》2010,(8):15-15
赵堡太极拳源于16世纪前的赵堡镇,此镇位于河南温县东。传说战国时赵兵曾屯兵于此,故名“赵堡”。 赵堡太极拳是以儒家为理论骨架的太极拳流派。清朝末叶,赵堡太极拳宗承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以儒文化,易经、中庸和理学充实其拳艺理论,其思冥想,饶有哲理丰采。开创太极拳代理架之先河而名扬海内。  相似文献   

7.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8.
林泉宝 《武当》2003,(7):15-15
推手技法,是武当赵堡太极之中层功夫。推手古代叫“擖手”,或者叫“打手”或“搭手”,它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太极拳的拳架不但具有养生的作用,又是技击实践运用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技法上运用太极拳八门劲(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基本方法,以沾连粘随为太极拳之技巧,并以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之原则,来探索对方的动向、虚实,  相似文献   

9.
罗名花 《武当》2003,(1):29-31
前言陈式新架太极拳说,始于唐豪先生。1930年,他在陈氏族人陈子明的陪同下去陈家沟访问,撰写了“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一文。其中讲:陈沟新架十三势的编者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他和陈长兴同辈。  相似文献   

10.
侯转运  艾光明 《武当》2006,(11):18-20
推手也叫搭手、打手、込手、转圈等等。太极经典《打手歌》曰:“?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或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这些都是对于太极推  相似文献   

11.
张修睦  赵超  赵增福 《武当》2005,(11):19-22
赵堡太极拳源于道家,张三丰传云游道人,云游道人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1574-1655),从而经王宗岳这一支,将太极拳传人民间。纵观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有文字记载的,如《太极秘术》中各文作者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及《太极拳正宗》作者杜元化,其师任长春等无不是信奉道家。所以,不理解赵堡太极拳的道家渊源,就很难理解背丝扣和七层功夫。现将赵堡太极拳的背丝扣与七层功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白水 《武当》2004,(7):62-62
过去,上海市各地和其它习武地区很少有过武当赵堡太极拳的身影。在六七十年代,有一位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即西北三杰郑伯英先生的入室弟子,著名武术家杨帮泰先生,当初也是唯一在上海教授过赵堡太极拳的老师,但所教弟子为数不多。第二位是林泉宝先生,他也是赵堡太极拳的第十一代传人,是西北三杰郑悟清、侯春秀先生之门下弟子,八九十年代在  相似文献   

13.
赵堡太极拳八字要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武当》2009,(3):20-20
赵堡太极拳以背丝扣为要点,即消除背丝,以达通顺和谐。赵堡太极拳中的八字要诀,是解开背丝扣的唯一钥匙。  相似文献   

14.
王智毅 《武当》2007,(9):20-22
第四十三式 玉女穿梭 两掌在胸前抱球,顺时针滚转,右脚后钩,向前,脚尖偏向西落地;左脚向南上一步,脚跟朝东南,脚前掌落地。两掌继续滚转,右脚顺时针划弧180度,左脚随之拧转,成右弓箭步,同懒插衣后式,面东成玉女穿梭(如图43-1、43-2、43-3)。  相似文献   

15.
王智毅 《武当》2007,(8):16-18
(接上期)第二十式左白鹤亮翅同第七式左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斜形同第十一式斜形。第二十二式闪通背右掌向右划弧,经身前中线至脸侧,左钩手变掌划弧至脸前中线,脚右拧,面东北成小马步。掌变成立掌,右掌心向左掌心微送劲。脚左拧,身左转,面北半蹲步,掌前按,右掌下落时,左掌摸右肘尖,右手经右腋下上转落裆前,左掌摆背  相似文献   

16.
和有禄  和定乾 《武当》2001,(6):20-21
近代研习太极拳者,大都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或“论”,为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舞阳盐店偶得,而其余几篇则出自武禹襄、李亦畲舅甥二人之手。这种说法几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17.
王玮  吴忍堂 《武当》2004,(9):17-19
武当赵堡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太极内丹学炼养思想,是张三丰在上阳子陈致虚、扶摇子陈抟的内丹修炼体系上的继承和发扬。修炼士王宗岳传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蒋发。从蒋发到今天,武当赵堡太极拳在赵堡镇已相传400余年,是十几代人以身证司可行能行的大法。太极拳不是某个张三李四发明的,故不应姓张也不应姓李。  相似文献   

18.
郭江 《武当》2006,(4):52-53
1991年10月金秋,古城邯郸举办了首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会盛况空前。来自世界各地太极拳高手纷纷登台献艺, 尤其是太极拳六大掌门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精湛的太极拳艺,使得大会高潮迭起,征服了邯郸的所有在场观众,我对当时的盛况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陈志生 《武当》2007,(6):37-37
自古以来,素有十二朝古都之称的西安市,习武之风颇盛,各路武林豪杰云集西安,武术人才辈出,代代相传。彭文就是其中著名的太极拳技击家之一。他潜心钻研太极拳功夫,远赴海外积极推广武当赵堡太极拳,为光大中华武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玮 《武当》2005,(9):13-14
一武当赵堡太极拳是源于元明时期武当道家张三丰真人的太极内丹养生修持文化体系,后流传河南温县赵堡,经过四百余年,历代热爱太极拳知识的赵堡传人身练体悟,不断实践与总结,继承发展到今天,形成一套地道传统的,能动、能行、能用的,具有卫生、养生作用并可防身的内外兼修功法。武当赵堡太极拳契合传统天人合一的太极思想,历代修炼者从认识阴阳契入修炼本质,以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