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人们对“多”字的词性认识很不统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多”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可以判断出它应该是兼有形容词、副词、数词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2.
从语法功能来看 ,“莫”是作主语和状语的。“莫”字后面出现“者”字词组的时候 ,“者”字词组便充当名词谓语 ,“莫”字作主语。“莫”作主语时 ,是代词 ;作状语时 ,是副词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的重叠现象可划分为构音重叠、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三类,其中构形重叠词是原词重叠后产生了新的语法意义,表示的是事物的情态,多训为“……的样子”(某某貌)。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各个时期内一些比较典型的献的调查,认为“但”是从副词转变为连词的,这个转变过程从魏晋开始,直到明末才完成。句子结构的复杂化是“但”由副词向连词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洁 《现代语文》2010,(1):48-51
话题与主语之间的纠葛是近年来汉语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主谓谓语句范围的界定也受其影响。话题与主语的定义本身难定,加之汉语话题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使之与主语的关系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6.
在"N1+使+N2+V"句式中,"使"是动词还是介词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分别从对其是介词的否定、正面立论、类比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使"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7.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李霞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23-125
学术界对"有"字在古汉语、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定位及使用情况一直缺乏集中的比较研究,而"有"又是个比较活跃的词,其词性丰富,用法多样。将"有"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所体现的词性进行比较分析,对"有"的词性做个全面的阐释,有利于其他相关研究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兼语式、处置式中,"指宾"副词主要有两种排列方式:1.V1之前;2.V1之后、V2之前。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指宾"副词序位变化的趋势是:从V1之前向V1之后、V2之前移动;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因是V1的虚化,不担任句中主要谓语。这是汉语"事理常规语序"原则及副词"语义接近原则"的双重体现。"指宾"副词序位的调整与处置式的发展也有一定关联。副词的"隐性"位置研究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李向梅 《现代语文》2006,(10):60-61
"相"作实词,其词性易辨,也较易理解,文章在此不作论述."相"同时又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先贤对"相"字的论述已经很多,但对其词性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看法.我们对<三国志裴注>(以下简称<裴注>)中的虚词"相"作了穷尽性的调查,希望能够归纳出指代性副词"相"在此期的用法,并就自己能力所及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1.
“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似文献   

12.
朴正九 《中国语文》2016,(4):387-396,510
根据信息结构分析,形容词谓语句通常是谓语焦点句,即话题-陈述句。在话题-陈述句中,主语信息量较小,是已被激活的实体,相反,谓语部分信息量较大,能够充当焦点。因此,谓语为了能传达更多信息一般会加程度副词。话题-陈述句中的副词很几乎丧失了作为强化词的功能,并逐渐语法化成为一个标志谓语焦点的标记。如果形容词谓语句不是话题-陈述结构,它可以是两种焦点结构之一,即句子焦点结构或论元焦点结构。这两种焦点结构都是有标记的,不仅韵律上需要把重音移到句首,也要求光杆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13.
“索性”在宋代的《朱子语类》中已经产生,元明清时期使用频繁,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是清代用法与“索性”相近的副词相当多,如“爽性”、“率性”、“索兴”、“爽得”、“头信”、“投性”、“投信”、“干脆”等,不过后来“索性”类副词又趋于统一。这反映了语言现象大都是由纷纭繁复走向规范统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根本上来说,所有语言的使用都与使用语言的人相关,如说话人的认识、视角和情感会在选词造句等方面有所体现。即说话人的语言表达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语言的主观性。本文通过分析强化副词的使用来展示语言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指出现代汉语副词“索性”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朱子语类》中“索性”的语法功能 ,并把它同现代汉语进行了比较 ,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在《语类》中就已经基本具备。最后探讨了“索性”的产生与发展 ,认为“索性”产生于宋代 ,现代汉语的全部用法至明代已经全部产生。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定义为:只能作状语的词,并且同时还能起一定的连接作用,常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常见的如:很、总、已经、刚刚、特别、忽然等。  相似文献   

17.
英语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如果将谓语的全部或一部分放在主语之前,这种语序叫做“倒装”(Inversion)。倒装的原因,一是语法结构的需要;二是为了强调。倒装句结构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也是常考的一个知识点。其中以副词only开头的倒装句更是比比皆是。了解和掌握该句型的构成和特点有助于识别其命题特点,掌握基础语法结构,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相"字在<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用法,谈到"相"字在古汉语中作为副词,名词和动词的主要用法,对于学习"相"字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语多义词中词性转换的类型与英语词类转换的类型不完全对应,但都是通过转喻实现的,无实质区别。然而英语更注重词的功能在词义引申中的作用,因而词性转换程度深,也处理为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歌对古汉语的影响非常深远,该影响固化在古汉语的词汇中,使这一类词具有了诗性特征,形成了古汉语独特的意象词。其独特价值在于它将自然关和精神关有机组合成了山的崇高与人的高尚之美的统一、水的澄明与人的纯洁之美的统一、天的高远与人的远大志向之关的统一、风的流动与人的风度之关的统一。由此可以发现意象词是情景交融的词,具有精神性、形象性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