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志心 《中华武术》2007,(11):32-34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中华武术》杂志发表后,一些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  相似文献   

2.
木子 《中华武术》2006,(8):29-29
《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的“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已经圆满结束了。只是短暂的几日相处与学习,就能体会到老师与学生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和各位名家深入浅出的解说。使我在本次学习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一、三打虎武松打虎,尽人皆知。武松面对吊睛白额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酒醉中有清醒,采取闪、跳、躲之法,待虎已显疲惫,便趁机一哨捧打下,然后随势,抡起铁锤似的拳头,雨点般地大约以每秒七拳(据说是当今世界拳击手的最高速度),打得猛虎浑身是血,一命呜乎。正如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先生所言,武松打虎,打出了英雄气势,打出了审美价值,富于创意,有观赏性。  相似文献   

4.
郭玉杰 《中华武术》2006,(12):48-49
今年第二期《中华武术》杂志中《改善太极腿疼良方》一文,引起我的注意。作者王玉生。此文内容不多,但道出了目前太极拳习练者在练拳健身的同时,出现伤身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5.
6.
林永江 《中华武术》2006,(10):45-45
读《中华武术》2006年第7期王荣泽先生《太极拳眼法》一文,颇受启发。王先生总结当前太极拳眼法说:“在改革创新理念的驱使下,渐行渐远的是‘面向某方向’,‘简单、朴素、沉稳’;渐行渐近的是‘近视某部位’,‘华丽、复杂、花哨’。这是进步还是倒退?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见仁见智,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7.
贾迟 《武当》2009,(8):28-29
“四两拨千斤”是古典太极拳论中一句名言,流传数百年,没有异议。王弘壮先生发表《“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提出“‘四两拨千斤’之句不通,应是‘四两拔千斤’之误。”  相似文献   

8.
王志远 《武当》2015,(1):23-25
二、慢练出真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者,何?乃静功也。所以太极尺拳的内劲功夫只有在缓慢的接近于"静"的("无极"混沌状态下才能求得,实现"动中求静,缓中求功,静中求内劲"。太极拳以慢生柔,以缓求匀;以慢求稳,以缓求笃;以慢求松,以缓求融;以慢求灵,以缓求活;缓与慢将疏散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劲整合起来,将精气神敛聚起来,从而炼成阴柔之内劲,此即所谓"慢中求功,静态里边大力生"。太极拳"看停似走,看走似停"。势势缓匀,机势相连,每一  相似文献   

9.
王涛 《中华武术》2006,(7):16-18
2003年,《中华武术》杂志“武术之旅”栏目一行曾经在陈正雷先生的引领下赴河南温县陈家沟采访。我们当时采访的目的是探访太极拳的诞生地陈家沟,希望踏上那片孕育了太极瑰宝的热土.去感受那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陈家沟,我们意外地遇到了一直在国外传拳的陈小旺。  相似文献   

10.
王涛 《中华武术》2005,(10):31-33
王培生是我成为《中华武术》一名记者之后采访的第一位太板拳名家,那年我刚刚大学毕业。我依然记得那个冬日的黄昏,好不容易才找到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那条普通的胡同,也清晰记得大杂院里那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  相似文献   

11.
梁凯明 《武当》2013,(2):16-18
在《太极拳论》中就有这样的关键语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虽然字字珠玑,如果太极拳爱好者不熟识揣摩,却也难得门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在孙禄堂所著的《太极拳学》中论之甚详。太极拳要求“运劲如百炼钢”和“运劲如抽丝”,对太极内劲的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柔顺,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势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调节情绪、防身自卫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神形兼备、内外合一、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和民族风格。它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其内涵博大精深,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通过这些年二十四  相似文献   

13.
郝导济 《中华武术》2006,(10):40-41
我曾在《中华武术》第8期上发表了《打太极拳应明太极之理——与老年朋友谈谈打太极》一文。事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此文,作为前文的补充。 一、学拳花样不宜太多 当今社会,健身书籍浩如烟海,健身方法多如牛毛,健身说教铺天盖地。据说,仅中华武术就有几千种,如今已挖掘整理出130余种。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仅以“太极”命名的拳、剑、刀、扇等,就有十几种:这些五花八门的健身项目,不仅吸引着年轻人,也吸引着老年人,甚至外国人。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第十二期《中华武术》杂志上惊异地看到一个新名词太极操,哇,好新颖好醒神!多年来,人们一提及太极操肯定是贬意:都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啦!今天终于有崔仲三老师等敢为天下先,在世间给了太极操一席之地,给了太极操一个名份,这不能不说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我是高兴的,打太极操的人也一定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我在《中华武术》杂志第5期发表题为《偶然所得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的文章,披露了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中记载的关于唐村李姓与温县陈家沟陈姓,在明清两代的姻亲关系以及家谱中记载的陈王廷带领表弟李岩、李仲(二人后来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主要谋主及部将,李岩即李信)等在青年时期创太极养生功的内容,讲诉了在调查中发现的王宗岳于清乾隆五十八年,  相似文献   

17.
有人问:练习太极拳可以同时练习气功吗?《中华武术》杂志已请专家做了解答。我是既练太极拳,又练养生站桩功的,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以资交流,并向专家请教。  相似文献   

18.
我参加了《中华武术》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习。崔仲三老师言传身教三十个小时,专家答疑晚会六个小时,短短的三十六个小时,我学会了传统杨式太极拳56式。我现在花了180天学习了《中华武术》杂志社编辑的《胜战天机》《登堂入室》和冯志强老师著《陈式太极拳入门》、祝大彤老师著《太极解密十三篇》和《太极内功解秘》等七部著作,真叫我大开眼界。太极拳是国宝,是高级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健身运动,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丰富的哲理。我退休前的一身  相似文献   

19.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20.
这三十年,武术的健康、全面发展,可以说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这儿不拟展开,仅就民间武术的继承与弘扬,谈点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