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陈向明在“质的研究”①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与其说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再现,不如说是双方的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这是因为研究者认为,任何“理解”都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一味追求“新”、“活”,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笔者结合自我实践诠释了对新理念下新课堂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友情无处不在。青少年朋友们,你对“友情”是怎样理解的,你对“友情”有哪些感悟呢?你愿意听听他人对友情的诠释和理解吗?  相似文献   

4.
文本诠释是诠释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诠释的重心是对作为“经典”的文本之理解。在现代诠释学中,诠释重心移向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当代诠释视野中,有人甚而提出了只有“文本”而无“经典”。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中西双重学术视野中整合诠释传统的思想资源,以创建中国诠释学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现代中国诠释学应以“立德”为主旨,其理论形态乃是“经典诠释学”。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时代对“人”的理解和要求,江泽民同志的人学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观”,是理解时代“人”的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拥有悠久的经典诠释历史,随着西方诠释学传入我国,激励了对本土经典诠释历史与诠释方法的整理,并以之为参照系试图建立起中国诠释学。其中汤一介先生首开其先,张江则于近年充分发掘传统经典诠释资源,参考西方体系,着力建构以“公共阐释”理论为核心的“中国当代阐释学”,黄玉顺则立足原始儒学提出“前主体性诠释”概念。《史记》作为传统史学与文学经典,以诠释学视域来看,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是其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视域融合”则在新的历史处境下产生新的意义,实现文本的历史性与人的历史性统一。诠释活动中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揭示文本意义的生成路径。当代《史记》诠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诠释主体视野更为开阔,理论资源也更加丰富,《史记笺证》《史记疏证》以及《史记研究集成》代表了当代《史记》文本阐释的三大范式,雅俗共赏,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  相似文献   

7.
质性研究者因研究身份公开差异而在田野研究中呈现不同的研究角色,由此也制约着质性研究者更有深度地探寻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意义。为提升教育质性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教育田野研究有必要立足方法论层面,探讨“完全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运用“观察”“参与”“完全”三种质性研究方式,研究者可有效融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而深度诠释其意义。通过实践操作层面的分析发现,教育质性研究者在田野研究中可充分运用田野学校情境的独特性,设身处地实施“完全观察”与“感同身受”的参与策略,竭力成为教育田野研究期许的“完全参与观察者”。教育田野研究者不仅要具备“局内人”的“完全参与观察者”角色,也要重视强化教育田野研究者个体身份的自觉反思与重构,进而深入而系统地感知、洞察、理解学校日常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所进行的一切古代诗学研究都是一种现代诠释,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个命题。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把这个命题置于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论域之中来审视,以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之关键在于变化了的时代之中涌入了西学的洪流,正是西学的涌入才使得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能够成立。立足于这种现代语境来对古代中国诗学进行诠释,便只能是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这是我们对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之性质、对象与范围的理解和限定。真正的诠释,其实正应该以超越对中“体”或西“体”的偏执为前提,而代之以一种心态更加开放、视野更加远阔、方法更加丰赡、学理更加稳固的对话诗学。这种对话诗学,在现阶段必然是比较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必然要以西方诗学的运用或参照作为前提,这样一来,如何评价西方诗学便成为了如何实现中国古代诗学之现代诠释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价值发挥的大小、使用效果的优劣依赖教科书主体的不断理解、解释、表达与创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教科书的诠释。教科书的诠释遵循三重逻辑:知识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基础与依托、价值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立场与导向、教学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进路与旨归。当前,教科书诠释存在一定的误区:“文本复原”和“无限扩展”式的诠释、“低级红、高级黑”式的诠释、“娱乐至死”“上纲上线”式的诠释。纾解教科书诠释的困境,要从忠实和创生取向转向相互调试,实现对教科书诠释的价值引领;从教师理解走向主体对话,促进教科书诠释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文本解读走向话语分析,构建规范的教科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圣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89-90,101
从义理的角度论述了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认为“理明经通”、“理辨真伪”、“理为纲纪”、“理一分殊”是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从义理的角度通过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挖掘整理,以期达到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的两种方法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根据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定义、特点、操作技术与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必然会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分,或者有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之分。定性或质化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观研究范式,定量研究或量化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实证自然科学的客观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的历史中,有过定性研究占主导的时期,也有过定量研究占主导的时期。出现过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的排斥,也出现过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的排斥。在心理学的理论中,重要的是寻求定性或质化研究与定量或量化研究的关系定位。在心理学的方法中,重要的是寻求定性或质化研究与定量或量化研究的研究定位。  相似文献   

13.
论心理学中量与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量的研究促进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自身也有难以克服的障碍。质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全面,进行了动态的考察。但却具有主观主义的倾向。两者在理论基础、认识路线、主体的参与程度、研究程序和逻辑以及资料特点和收集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把量的与质的研究结合起来是心理学研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质的研究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意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质的研究方法与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在适应性上,说明质的研究方法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成果丰富,热点研究集中在对教育叙事内涵、教育叙事的理论基础、教育叙事的特点、教育叙事的类型、教育叙事的步骤等方面。另外,我国教育叙事研究在评价、定位、主体、文本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定性与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 ,二者既存在较大的差别 ,但是也互相联系 ,具有结合的可能性。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可以在研究视角、研究设计、具体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结合 ,从此发挥两类范式的各自优点 ,组成最适合研究所需的混合研究模式。与国际心理学研究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心理学研究在定量与定性两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两种研究范式之间又缺乏交流与借鉴 ,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整合。因此 ,在当前对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对于我国心理学的今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是具有科学精神和坚实理论支撑的科学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语言研究中各有自己的应用范围。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可以说既是优点又是缺点,语言研究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好这两种科学研究范式,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各自优势,进一步促进语言研究范式的发展和结合,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新增长理论形成以来,将养老保障制度与人力资本积累相联系进行研究成为社会保障、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无论是国外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均表明,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我国目前理论界直接对养老保障制度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关系展开研究的尚属少数。因此,关于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待发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特指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要聚焦于个体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社会支持和干预训练四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我国的留守儿童研究表现出研究内容多样、研究方法由质性向量化转变的特点.但也存在着理论概念不统一、缺乏干预训练和纵向研究,以及研究取向聚焦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