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带”还是“戴”?湖南岳阳邹武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四课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风来啦!雨来啦!姐姐带着斗笠来啦!”一句中的“带”字,有的学生说是别字,应改为“戴”字,老师粗略地看了一下,就肯定了学生。理由是:文章描写了三幅风雨图。“...  相似文献   

2.
1.品读一个“带”字。风来啦!雨来啦! 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风来了,雨来了,姐姐为什么不“戴”着斗笠来? 回望原文:“风来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山上的风,大啊!姐姐能“戴”着斗笠来吗?……“雨来啦!”“它向小男孩跑来。小男孩一定很急,连鞋都不穿,光着脚丫跑得噼里啪啦的。”小男孩为什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晚上好!我们网络版的‘中学生热点追踪’论坛第一次开通啦!我——雪儿姐姐,是这里的版主。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一个漂亮的画面上醒目地跳出了这些字。  相似文献   

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相似文献   

5.
“才”字是文学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只见“才”字把手中的手绢一卷,再一抖,出现了一个句子:小明一天才看完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6.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该学习生字“掰”了。认读字音、识记字形、分析字义,我正按部就班地边引导边讲解,学生马小华忽然站起来问:“老师,‘掰’有反义词吗?”是啊,“掰”有反义词吗?说实在的,我还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为避免尴尬,我稳了稳情绪,又把皮球踢给了马小华:“你说呢?”“我想‘掰’应该有反义词。”马小华扑闪着眼睛说。“哦?说来听听。”此时我已无力控制课堂,只能任其发展了。“‘掰’的反义词与‘掰’的结构相似,两边各有一个‘手’字,中间应该是‘分’的反义词‘合’字,它表示双手合拢的意思。”马小华边说边做了一个两手并…  相似文献   

8.
槐以生 《云南教育》2005,(29):28-29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经常对学生说:“学习必须抓住‘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认真复习”。生活中时常听长辈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似乎“三”字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经过分析归纳我们发现,“三”与学习基础英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掌握英语基本知识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很多学生经常会用到“带”和“戴”这两个字,可是每当下笔时总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写哪个字,然后就胡乱地写上一个应付差事。其实要区分这两个字也不难,关键是要弄清这两个字的古汉语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名人造字     
有一些汉字的来由,与古今一些名人有关,说来饶有情趣。 秦始皇改字秦始皇以前,“秦”写“栗”。秦始皇认为这个字“二王坐一登(木)”,很不吉利,就改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秦王朝永固。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春’而无曰、‘秋’而无火,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很短,不在于改一字,而在于仁义不施,民心尽失。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误会     
有一天,我给女儿出了一个字谜:“日月一齐来,莫把‘明’字猜,‘昌’‘冒’都不是,闷死一秀才。”我又给女儿解释了一下,不可以猜“明”,不可以猜“昌”,也不可以猜“冒”。  相似文献   

12.
“此致敬礼”四个字如此平常,运用又如此广泛,然而经常被误解,且几乎全在“此致”两字上。《语教学之友)2005年第12期所载《关于“此致敬礼”的另一种思考》就是一例(该以下简称《关》)。《关》认为“此致”的意思是“到这里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并且说“‘此致’和‘敬礼’之间根本不存在动宾关系,根本不  相似文献   

13.
鲁愚 《现代语文》2002,(3):12-12
杨昱华先生《画虎类犬=画虎类狗?》一文(见2001.11《现代语文》)主体部分力图辨析将“画虎类犬”与“画虎类狗”划等号,原本不正确。该文标题也显示着这一观点。杨文具体阐释说:这一成语出自汉代马援的故事,详见《后汉书·马援列传》,本作“画虎类狗”,“为何后人(将其中的‘狗’)改为‘犬’呢?原来,后世文人想当然地认为狗就是犬,那么画虎类狗中的狗当然也可以用犬来代替。于是为了避俗就雅,就将画虎类狗改为画虎类犬,自以为以犬代狗很文雅。”杨文断言:“产生歧义的关键在于对‘狗’字的不确理解”,因为,“在上…  相似文献   

14.
汉字王国的“多”字去找工作,他想到国外碰碰运气,但出门时忘了带证件,被卫兵拦了下来。“想偷跑?靠边站着去!”卫兵不由分说,把“多”用力一推。“多”撞到墙上,断成了两个“夕”。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学生正在做练习,一个学生问同桌:“你记不记得‘攀登’的‘攀’字怎么写?”“当然记得啦。”同桌兴奋地回答,“这个字是上个学期学的,那次写生字和单元考试,‘攀’字我都写错了,老师还罚我把那个字再多写5行呢!他还再次告诉我怎么去记这个字,‘大手举起两根木和两个X’,你看,容易记吧。”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就须调动所有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碰撞”的情境,使之能迸射创新火花,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让学生与教师“碰撞”在教学中,我用“归谬点拨”法,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作简单的纠正,甚至有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错误,引导学生将错就错,推论辨析,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恍然大悟。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原文中动词的意思和作用,我有意识地将一只野兔窜出来的“窜”字改为“跑”,让学生评价。当学生指出错误时,老师问:“跑”与“窜”是否一样?学生答:都表示速度快。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百米运动员向终点飞快地“窜”去,这样说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必须用‘跑’字,因为运动员是有目标的。”“那么,‘窜’怎么讲?”老师问。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窜”是没有目标地乱跑。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比较中终于悟出了“窜”的含义,进而在学习“窜”的字形时,学生又说出了“上边是洞穴的‘穴’,下边是‘串’,一个洞穴中窜出了一只兔子...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晚上好!我们网络版的‘中学生热点追踪’论坛第一次开通啦!我——雪儿姐姐,是这里的版主。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一个漂亮的画面上醒目地跳出了这些字。前一阵,雪儿姐姐在公交车上无意中听到几个身穿校服的女中学生在交谈:“今天我不陪你们去逛街啦,我和‘老公’约好,今晚要煮一顿好吃的给他尝尝。”“你的新房子设计好了没有?有空我们可要去看看。”“我‘老公’昨天做生意赚了几十万,开心死啦!”……看着那几张稚气未脱的脸,当时雪儿姐姐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雪儿姐姐往这几个女孩子的跟前靠了…  相似文献   

18.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足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米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占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念演变过程来看.这是不当的。本人把占代“走”从“跑”到“走路”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三个时期:初变、渐变、质变。  相似文献   

19.
老人掉齿     
《家教世界》2013,(10):40-40
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是漏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相似文献   

20.
“暖”字学生非常容易写错,错的地方也几乎“不谋而合”:把右半边写成“爱”,把左半边写成“目”。学完课文之后,该学习生字了,其中有个环节是在小组内交流难记的字,然后说说自己的好办法。梁昊翔同学的办法真是妙极了:“‘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呢?‘日’就是太阳的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