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惠  曲维光 《文教资料》2009,(18):197-201
动词"吃"是一个高频性的常用词,表示动物尤其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本文以动词"吃"组成的短语为隐喻考察对象,通过隐喻现象的形式化描写,探求语义规律,并基于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尝试构建动词"吃"的隐喻体系.  相似文献   

2.
"无所谓"的词汇化经历了"所谓"的词汇化和"无所谓"的词汇化两个阶段,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在重新分析作用下,"无/靡+所+V"结构中"所"和处所相关类的动词结合为词汇单位。在类推作用下,"所V"结构大量出现,并扩展到包括"所谓"等言说类在内的其它动词类型;"无所谓"之后的名词性成分变为动词或形容词短语。词汇化过程中,"无所谓"的词义产生了虚化,从表示"没有什么说的"演变为可以反映说话人主观态度的"不在乎"。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组本来表示肢体动作义的行为动词,演变出带有贬义色彩的言说动作义,即从“行”域投射到了“言”域。行为义的特点决定、影响着言说义的特点和用法。这种现象反映出词义演变中同类型词义发展具有同一模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动词"上"、"下"是从空间域隐喻而来的,该文拟从"上"、"下"表示的方位关系中提取主导词义发展的核心语义特征,考察动词"上"、"下"的语义引申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客观现实等影响因素,对动词"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分类并作出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文章在对隐喻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粥粥"一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从隐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各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引申方法,深入地探讨"粥粥"词义的演变历程,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隐喻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作用,并运用隐喻思维模式认识词的多义性、理解词义的引申过程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挂"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词,其词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尝试从"挂"的产生及发展意义入手,分析"挂"从古到今义项的发展演变及其动作意义虚化的情况,厘清"挂"的义项及动词使用对象的古今发展思路,总结出"挂"的动作义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和历时的角度研究语言象似性在词义演变过程的作用。通过对一词多义历时演变方式的分析,发现词汇的基本义和衍生义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理据关系,表现为象似性。这种象似性以事物之间多种相像关系为依据,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在词义演变过程中,人们利用隐喻达到词义的引申。  相似文献   

8.
朱怀 《中国语文》2015,(2):141-149,192
"但"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又到副词用法的演变,其意义也由实在的"脱衣"演化为表示抽象空虚的转折和谦敬语气,演变过程中隐喻、语用推理、语境吸收、主观化及交互主观化机制在不同阶段分别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语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词义变化和认知隐喻的关系,重点论述了隐喻在英语词义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词义发展历史中典型词汇演变情况分析及近几年新词的抽样调查,揭示了隐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从中可推测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隐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艳金 《考试周刊》2014,(51):66-67
一些非移动动词经常转化词义,用来表示移动的含义。究其原因,是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方式导致了移动的产生,并在构式的作用下实现了词义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的实现能用概念框架理论加以解释,并得到一些发声动词在移动事件中用法的绝好佐证。  相似文献   

11.
英语时态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现象是广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应用中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时态的意义和用法并不能以时态形式笼统解释。现在进行时不表示"正在进行"的原因正是动词本身的词义所决定的。根据词义,动词有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之分,现在进行时除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行为动作以外,还包括表示"过去"、"将来"、"渐进"、"重复"、"临时"、"描述"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里,"洗澡"应该算是动宾结构动词,但按照字典的解释,"澡"本身就有"洗"的意思."洗"与"澡"既然同样是动词,"洗澡"就应该是"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本该表示"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在现代汉语里为什么成为"洗身子"的动宾结构动词呢?本文拟上溯到"澡"及"洗澡"的原来用法,并将"洗澡"的演变过程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本颜色词是具有专门性、代表性和确定性的词的聚合。基本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词义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基本颜色词词义可以分为隐喻义和象征义。语义不断扩展并表现出不平衡性,由表示颜色义扩展到表示性状到象征义的产生,语义不断抽象化。基本颜色词词义的这种演变是隐喻思维的结果,而象征义是隐喻义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动词概述     
一、动词的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性质等的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做什么"。二、动词的种类根据动词本身的词义及其在句中的作用,可分为实义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四大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景—框架"关系为依据对框架进行分类:即在学者们从语义域角度对框架分类之外,我们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词元的构成情况等角度对框架进行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可把框架分为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三类。这样,在词位框架中来看动词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其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即:视角化是词义分立的主要动因,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词义间的某种联系、交际的某个方面等的结果就是词义分立。立足于词位框架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依据,能提取到动词词义演变的一些普适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溧阳河南话中的"把"字,可以作量词、介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动词时语义实在,表示"给予"义.这种词义存古现象既有助于考察溧阳河南话的来源,又可以佐证"把"字词义演变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相似文献   

19.
"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表示动作的谓语动词是由行为动词充当的。但是,除了行为动词之外,由系动词be构成的某些词组也可以起到行为动词的作用。这样的词组一般是由be加别的词构成的固定结构,在英语中被广泛应用,使文笔生动活泼,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起到了某些行为动词所起不到的作用。这种结构有的相当于及物动词,有的相当于不及物动词,现简述如下:1、be adj、 prep。常用的介词有of,on,with等,例如:(1)Jenny won't stay alone in her house at night;she is afrajd of(=fears)her own shadow.珍妮晚上不愿呆在家里,她连自己的影子都害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