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事物间诸种“关系”入手,借助“关系”思维的方法,以观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风格形成,及其与中西诗学的关系,从而在多元的“关系”中达到对卞诗主题意境的准确把握,以期拓展视域,有所新见。  相似文献   

2.
在新诗发展史中,卞之琳迥异于新诗创作的前辈,在于他即接受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同时又注意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强调具象性、理意、非个性和多重主体的变化,克服了初期新诗创作中空泛化、概念化的弱点,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形成了独特 风格。  相似文献   

3.
瓦雷里与中国两个文学青年梁宗岱、盛成的相逢、对话、交流是双方在各自徘徊状态下的历史汇合:是西方对东方的召唤、选择,东方对西方的寻找、应和的时代回声。他们互为朋友和向导,在平等、友好、亲善的氛围中互为媒介互相引导,出于对中法文化交流的热情达到了共鸣,在心灵上达到了共识。瓦雷里通过盛成创作的《我的母亲》与现代中国对话。他以他的中国弟子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作了广泛深刻的观照和思考。他批判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由来已久的对中国的误解、轻视、偏见,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必须亲近共处、共生互补,不同的民族应亲近共处,为此要进行"心印而神会"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从英美现代主义"主智"理念和中国哲学"相对"理念的融合中,完成了他诗歌创作时空观念的表达。这不仅使卞之琳成为了"现代诗派"代表人物,也使他的诗歌给中国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相似文献   

6.
知性是东西方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而卞之琳对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知性作了中国式的解读 ,用中国传统的意境去涵盖知性。因此知性在卞之琳的诗歌中就有了相应的变形 ,具体表现为 :相对论思想、对时间的沉思及归家意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诗人卞之琳的诗歌,以其将中国传统古典诗学特点和西方现代诗歌技法的结合而蜚声诗坛。卞之琳的诗歌对中国古代传统诗词在多方面有所继承,尤其在传统诗歌意象的运用方面,显示了丰富的古典意蕴。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卞之琳诗歌的古典内涵。  相似文献   

8.
词汇、句法和修辞能反映出语言背后潜藏的思维方式和诗学观念.本文从卞之琳诗作的词汇、句法和修辞三方面考察了卞之琳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创新和贡献.卞之琳用日常化语汇、科学词汇、文言词汇入诗,嵌用具象词和抽象词,更新了语言表达程式,为现代诗歌带来新意象、新内涵与新观念.句法上,倒装、复辞和插入句的使用,既有效地结构了诗句,又唤起了新的想象逻辑和诗思.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的结合,赋予了诗歌显著的智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卞之琳创作成熟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探析其与立体主义绘画之间的关联,从卞氏诗歌中体现出的立体交叉的时空观、独特的相对意识、灵活的视角转换、奇妙的意象叠加和拼贴艺术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得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明显受到立体主义绘画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诗潮曾一度致力于诗情智性化的审美探索,这是30年代诗潮的一个主流趋向,它因深刻地开拓了“五四”时期的说理诗和警句诗而被金克木命名为“新智慧诗”,其特点是: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极力避免感情的渲泄而追求智慧的凝练。情智合一。卞之琳先生是中国新诗坛20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以来的诗人中 ,卞之琳的诗少而精 ,名篇颇多 ,影响颇深 ,可说是一名家。特别地 ,他为 2 0世纪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创作更是中国新诗的一份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在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尤其表现了儒家的“仁爱”、爱国和道家的“无为而为”相对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诗歌精华、承继更新诗学传统的艺术追求,承载着新诗创作平民化、大众化和多重文化身份构建的价值诉求,蕴涵着"一""多"共存互生的哲学观念和模糊朦胧的美学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对中国新诗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到艾略特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玄学的爱好,卞之琳的诗所呈现出的不同于其他现代诗人的风格特点得到了相当的肯定。而从现代诗发展看,正是卞之琳开玄学派诗风一脉,转变了抒情诗的传统,影响及于40年代以"现实、象征、玄学"为特征的"九叶诗派",从这个意义上讲,卞之琳在诗坛的地位远未得到深入的讨论。[1]从时代背景给予诗人的烙印、诗人自我养成的个人气质以及诗人创作与翻译诗歌的主张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5.
瓦雷里是西方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他的纯诗理论由纯诗观念、纯诗理论的合法性以及迈向纯诗理想的途径三个向度构建而成。他认为纯诗是无法达到的类型,只是作为诗人的理想而存在,诗人的创作就是向纯诗理想迈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卞之琳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这一阶段卞之琳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反抒情倾向。这种反抒情倾向并非摒弃诗歌的抒情功能,而是通过理性和艺术法则的规约使情感获得更为冷静克制的处理,其典型的写作策略包括冷色调意象的组织和戏剧化手法的运用。从艺术成就来看,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反抒情倾向构成了对中国新诗抒情主义传统的反思和补充,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新质,但也存在情感同质化和淡漠化的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17.
知性是东西方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而卞之琳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知性作了中国式的解读,用中国传统的意境去涵盖知性。因此知性在卞之琳的诗歌中就有了相应的变形,具体表现为:相对论思想,对时间的沉思及归家意识。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的诗歌中表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更是对人生智性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美学价值。诗人认为时间上难以留住美好事物和碌碌无为是造成人类孤独的主观原因,空间上的相对隔绝使人们互不理解是使人类孤独的外在因素。而诗人逃避感情的抒写原则是其诗歌充满孤独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古典精神与现代特质,共存于卞之琳1930年-1937年的诗歌创作中.古典作为其内核,或隐或现,一以贯之;现代则在观念层面,停留纠缠.两者对立统一,并最终以古典的突围结束了这一交锋.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印象中,卞之琳是他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人生的沉思者,诗艺的求道者。这和卞之琳的性情气质相关,也和当时的时代风云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相关。论性情,卞之琳是个温和、淡泊、耽于哲思的人,如他自己所说,是个“多思者”。此种人容易沉湎于抽象的人生问题,说大,此类问题是最大的事,说小,抽象的人生问题实在是玄远虚飘的小事。但“道不远人”,有一类人身上,抽象的人生问题是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敢说邦国大事)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印相证,构成这人内外面的生活内容。这种人若写诗,从“小处着眼”,诗中流露出一种可称为情趣的东西,是不足为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