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贯穿经济战略与政策始终,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组织的代表.区域产业集群产业要素的集聚、集约、创新与专业化,是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果,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的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也要走协同创新之路,集聚、集约,创新服务方式与组织模式.区域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建设是高职教育组织模式的战略创新,必须从专业集群建设的理念创新开始,全面推进区域高职专业集群贴近产业集群服务的体制机制与模式的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在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应该定向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集团联盟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优化高职教育院校的布局;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优化调整其专业结构,增加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制定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优势互补的发展策略,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办学的开放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现已形成近100个规模较大、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为适应产业集群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江苏省须采取三大策略:一是融合产业和高职教育发展政策,使江苏省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根据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采用多种手段优化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院校布局;三是提升办学层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增强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梳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基于产业集群与人才培养的耦合机理结构,提出了产业集群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度模型,分析产业集群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产业与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缺失等问题,并提出实现产业集群与人才培养的良性耦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培养与江苏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专业人员,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既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又是有助于江苏省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江苏省现已形成近100个规模较大、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为适应产业集群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江苏省应采取三大策略:一是融合产业和高职教育发展政策,使江苏省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根据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采用多种手段优化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院校布局;三是提升办学层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增强江苏省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实训基地如何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高职毕业生与产业集群企业所需人才如何才能实行有效对接?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及集群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种国内模式和国外的德国、澳大利亚模式,提出了区域集群式实训基地建设的构想,阐述了区域集群式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是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来自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强烈愿望。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结构、功能、制度及政策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实践举措应对,以更好地解决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机遇,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最终促成二者的和谐互动、有序配合。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相互促进并最终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影响高校和产业集群对接机制的因素包括组织职能、互动调试和多组织相互影响等因素,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模式相应地表现为实践基地模式、研发合作模式、经营合作模式以及网络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作为为产业集群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协调。为此,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河北省高职教育应合理布局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层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区域产业体系构成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要求,而当前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浅层次、补偿性阶段。试图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区域高职教育实现纵深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应遵循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组织运行三重逻辑内在要求。基于实践样态归纳分析,专业群治理模式可进行“产业聚焦深度”“利益牵绊程度”“组织管理强度”三维度分类。“利益牵绊程度”为逻辑主线,另两个维度为支线,专业群治理可分为“实体融合”“联盟协作”“院校主导”三种模式,每种模式的专业群产教协同关系、组织形态、课程体系架构与教学运行机制存在鲜明差异。专业群治理创新应科学建构与区域产业集群耦合匹配的专业群,搭建产教协同的育人治理平台,优化专业群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广州产业集群现状和特点,提出加强高职教育规划与布局,改变单一投资渠道与传统的管理理念,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高职教育与广州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等对策,使高职教育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承担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使命,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特色专业群建设内涵与产业集群发展诉求,提出"三层治理、八链对应"特色专业群建设模式,为促进特色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在"教学研用"方面的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方法与载体。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利用区位商数测度了湖南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指出其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并即将实现突破。文章还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湖南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高职教育的共生性发展关系,由基于湖南工业职院的实例得到印证。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职专业集群建设以区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为依托,通过嵌入产业链而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进而促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调创新发展。绍兴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而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无法较好地适应和服务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组建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在专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的主导机制,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专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需要专业化、配套化人才的集聚,才能产生群聚效应,激发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的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高职教育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积极打造区域战略合作联盟,完善职业教育系统,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增强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意识,探索应用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为高校专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匹配程度有着深刻的内涵,是提升高校专业设置合理性、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要求。提高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匹配程度是缓解高校就业压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扩散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需要落实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发展路径,也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支持和监督等职能。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是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了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提高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功能。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机制体制,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集群发展;要改变办学形式,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对接。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旋律。对民办高职院校多元办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对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有一定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办学主体单一、产教融合不足、专业(群)设置不优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构建“多主体参与+多链对接”的新多元办学模式,二是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四业融通”的人才培养闭环,三是将学校“散装专业群”升级为“有灵魂”的质量型“专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适应区域产业集群要求的高职专业集群发展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既是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关键领域,也是中国新时期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与之高度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其新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专业集群建设,树立专业集群战略发展新理念,创新战略管理新体制、集群化建设新机制、空间集聚新模式,确定建设新目标及效益导向的评价标准,以更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