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年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各个学科各种方法和视角都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广泛探索,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文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在中国的社会化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疑问和问题。就这些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和反思,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指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或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般方法的总称。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思想方法论、实践方法论、学科方法论等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内涵。但学术界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克服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也开始了中国化历程,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一致的,存在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实践主导模式的实践层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文化扬弃的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发展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环境,当然对于中国也不例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当前我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面对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用来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经验,新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理论依据,并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教育内容,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向大众化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这一视角来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研究有很多,对这些研究的梳理,可以为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本文研究了自197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对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研究、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中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规律、基本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传播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在夯实理论根基、解决实践难题、优化合力构成等方面,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作为"专题型"教材的集大成之作,《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视阈、问题和方法结合起来,以全球化为视阈,以问题域为中心,以关键词为方法,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共时比较和深度对话,在不忽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使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视界融合,为跳出旧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研范式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与可能路径,也为继续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贡献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与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它的中国形态和中国内容,同时也标示着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实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面貌和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其必然性内在于人类文化价值演进的辩证法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演进的必然性共同呼唤的结果。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解决民族与人民生存问题的利器,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难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梅荣政教授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呈现在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命名的专著,全书共110万字。仔细阅读这部著作,可从中体会到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问题的几个着力点,这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驱动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存在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实现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驱动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存在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实现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情况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然而从实际反馈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处于基本的政治文化层面,未能在文化层面得以推广,这也直接引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弊端,具体体现在政治与文化层面不协调,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完全意义不能很好的融合。本文中给予现状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对“中国模式”认可度的提高,作为引领和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综观近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果,绝大多数没有跳出“中国”这个研究范围,这与当前全球化的世情极为不符,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意义不相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中国性和世界性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突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宏观研究有余、细节研究不足,表层结构研究过多、深层语境研究不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概念体系更没有形成。文章提出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化、马克思主义制度国家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七个基本概念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体系,并对其基本含义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设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在学科建设的视野下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一体多元"的多样性学科动力构建的迫切性。这些问题对于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着不同的发展与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相辅相成,它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其研究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