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中见大     
1963年上海出版的《丰子恺画集》中,丰子恺先生写了五首七言诗“代自序”。第二首是:“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后两句中的“小中见大”和“弦外余音”是作者对他的漫画两个艺术特点的概括。朱自清先生同丰子恺同在春晖中学教书,朱自清教国文,但对漫画也很有兴趣,他曾说:丰子恺的漫画“无论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志1981年第4期,有一篇雷梦水同志写的《朱自清先生买书记》。看了以后,很有感触。雷梦水同志解放以前在北平琉璃厂的通学斋古书店工作,为了向各大学兜售书籍,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几次。有一次他扶着书来到清华大学,遇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朱先生翻看书的时候随手挑出一本问他: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  相似文献   

3.
<正>一、经历:人生结缘文学,炙热爱国情怀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人士。由于朱自清有着在私塾念书的经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1912年,朱自清进入高等小学学习。四年后,他成功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在北大学习期间,朱自清出版了《睡吧,小小的人》,这是他的处女诗集。1920年,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不久之后,朱自清加入了文学研  相似文献   

4.
朱正 《中国编辑》2005,(1):73-74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选集。说到选本,我就想起他创造的“碰本”这个名词。他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这篇文章里说:“我说的选本是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而言;至于随手检阅而得,只要是著名的人著名的篇。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遇刺后,留下了大批的手稿。闻一多先生的手稿如同他本人一样严谨不苟。朱自清曾在《闻一多全集》“编后记”中写道:“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从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说黄季刚先生拜了刘申叔先生的门,因此得到了刘先生的手稿。这是很可羡慕的。但是又听说  相似文献   

6.
从1990年第一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已经在这个舞台上站了19个年头。如今,他的小品成为亿万中国人大年三十不可缺少的一道“年夜饭”大餐。这么多年来,他因为春晚成为今天家喻户晓的笑星,但也因为春晚无数个夜晚在影视之家的房间里“冲着西四环狂喊”。  相似文献   

7.
在某团,谈起政委朱自清,报道骨干们无不动情地说,朱政委对报道工作动真心,献真情,关心报道工作胜过关心他自己。1993年初,朱自清刚由教导员走马上任团政治处主任时,团里的报道工作不景气。他认为一个单位的工作搞得再红火,报道出去才算完成了任务。面对这种情况,他暗下决心,一定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一支强有力的报道队伍。在团里召开的一次政工会上,朱自清对各营连政工干部说:“从现在起,我这里设个‘军中帐’,你们下面要给我供人才,谁也不许打埋伏”。学员小周在西安陆军学院上学时,已在报刊电台独立上稿10多篇。他得知小周被…  相似文献   

8.
3月3日清晨 ,某电视台关于“白鹭消毒水”的广告说 ,用白鹭消毒水可处理海产品……但配合解说词出现在电视荧光屏上的画面却是两条鲤鱼。鲤鱼怎么是海产品呢 ?它是淡水鱼 !这是不该出现的常识错误。由此使我想起了我们当编辑的另外两次审稿的失误。1997年10月31日 ,上海的一家报纸发表的《品蝉》一文这样描绘蝉的生命史 :“夏天树端上叫个不停的蝉 ,待到秋凉之后便下树 ,变成蝉蛹钻入土中 ,到第二年转热时 ,便又钻出泥土 ,日出前蜕皮 ,羽化成虫”。蝉 ,是昆虫 ,其生命史是由卵变成幼虫 ,由幼虫变成成虫 ,成虫交配产卵后死亡。“鸣…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所以人们又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对话。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人(作者)必欲清正正直高尚,文必欲自然真挚优美。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大家。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动荡、贫困、混乱、污浊的世界。然而污泥浊水之中有沉渣,也有清荷,动荡不安的世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各得其所。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清先生:清者自清,清者自清先生,自清先生清者。  相似文献   

10.
李毅 《湖南档案》2002,(11):22-23
1930年12月8日夜晚,天似乎格外黑暗,北风一个动地呼啸着,一个“幽灵”箭一样从瑞金城朝富田射去,一眨眼功夫就窜到了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住所。这“幽灵”暗中受人密旨,要去暗杀毛泽东。那时党内一股人分裂红军,搞“AB团”扩大化,因毛泽东极力反对,有人要对毛主席下毒手。万分危险的毛主席,根本不知道有人要暗害他。毛泽东多年来养成了夜晚工作的习惯、觉得晚上办公安静,凌晨才去休息。“幽灵”挑选最佳射击位置后,端起步枪,扣动扳机,但没响,才想起子弹还没有上膛。马上又轻轻上了膛,再次端枪准备射击,却被一个人挡住了枪口。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获奖     
那是20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还在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村当农民。春节期间,一位老农逢七十大寿,村民请来了电影队,放的是故事片《甜蜜的事业》和《小花》。电影开演后,青年农民成和平搬来了一条长凳,请我坐。想起他夫妻整天成双成对,我问:“你老婆呢?”“刚刚生崽哩。”成和平对我神秘地一笑:“是个女孩,我还奖给了她50元现金。”这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来,他妻子怀孕后,总有点不放心,生怕自己生的是女孩,丈夫  相似文献   

12.
顾名思义,散文的特点在于散。它常常谈天说地,议古论今,时而写景叙事,时而抒情议论,随意点染,信笔勾勒,但高明的散文家却放得开收得拢。放开时如行云流水任奔腾;收拢时似百川归海势所趋。朱自清在他的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和“随便”。的确,他的散文思路开阔,联想丰富,挥洒自如,初看起来,象是想到那里写到那里,“自由”“随便”得很。可他善放善收。他的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头多而序不乱,结构安排巧妙,  相似文献   

13.
如何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成为纵论天下风云的名记者?我认为,依靠名师指点,可以说不矢为一条“捷径”。请看: 毛泽东一九一九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时,曾得到过中国新闻事业先驱者邵飘萍的指导。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徐铸成二十年代曾拜张季鸾(上海《大公报》总主笔,主持言论十五年)为师。当时,张季鸾每以“一苇”署名发表的北京通信,徐铸成都要“如饥似渴”地抢着看。以后对张季鸾的言论。他都仔细研究,很快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水平。柏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是著名文学家、教授朱自清的学生。朱自清批阅柏生文章时,连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4.
《上海档案》杂志编辑几次向我约稿,由于琐事多,久久没能交卷。近日整理旧稿,翻出了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亲笔书信和文稿手迹。这几份朱自清的手迹原本都是他写给我的老师林仲铉先生的,后来林先生因见我研究朱自清,便将他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书信和文稿手迹割爱转赠予我。以下,我就讲述一下这几份朱自清手迹的背景故事吧。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朱自清正在四川成都。当时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夫人陈竹隐和子女住在成都,暑期放假,来自清乃回家和妻儿相聚。门日,他在四川报纸上得知闻一多遇害的噩耗,当晚即给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写了一封信,表示对闻一多被害的愤慨,对闻夫人进  相似文献   

15.
1922年经亨颐和蔡元培在家乡白马湖创办春晖中学,他着重抓两件事,一是师资,二是图书仪器等设备。他聘请了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刘薰宇、冯三味等第一流教师,又建造了藏书丰富的图书楼。据说出资创办学校的陈春澜,要为经先生在湖畔造一座精致的住宅,他回绝了,说:“给我造住宅,不如给一笔钱吧!”创办人给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世界》2010,(2):44-44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7.
“阑珊”一词有些报刊上常常用错,把意思弄反。如2002年2月24日《燕赵都市报》二版《石家庄政府不再搞灯展》一文中说:“一个过去对村里的花灯感兴趣的农民。看一看夜晚的都市。看一看五光十色的阑珊灯火,相信他一定觉得村里的花灯没意思了。”“相信不久的将来,石家庄将有更为璀  相似文献   

18.
当前,被社会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特权思想。西方社会曾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尤其是个别年轻记者,把手中的记者证当成了“尚方宝剑”,大有一朝“证”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感觉。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动辄以曝光要挟对方。更有甚者外出采访时,夜晚到不该去的娱乐场所消遣。事后人家让其付费,他却把记者证一亮:我是记者!.  相似文献   

19.
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险涩,也很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乎其难哉”,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  相似文献   

20.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3-23,89
胡适在创作上使劲最多,影响也颇大的,是白话诗。他对于新诗理论的探讨,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曾指出,“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肯定他的《尝试集》是“我们的第一部新诗集”;并且说,胡适关于新诗的主张,大体上为当时的许多新诗人所共信誉而他的《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可见胡适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他的诗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胡适对于传统诗歌的扬弃,作者在此文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