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历史传统与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历史传统,但是,对本土教育传统的妄自菲薄、对舶来品的本能性的排异,导致了中国大学精神的无根化;而民族危机、文化危机与国家意志、市场压力等种种因素进一步导致中国大学与历史传统的断裂.应当从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巩固大学的功能定位;坚持独立性与生态性的辩证统一,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坚持世界性与本土性的辩证统一,认真梳理中外大学历史传统;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汲取时代精神等四个方面入手塑造中国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同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在现代性、社会转型背景下,认同危机顺势而生;在现代性视域下,认同危机也具有全球性。认同是多样的,历史认同是基本认同之一。历史认同包括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理解。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历史认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年学生历史教育,需要强化民族精神、纵向横向比较、历史现实贯通和他山之石的视角。中国梦从历史中走来,中国梦的认同与认同历史、历史认同连接在一起。在当下中国,对中国梦的认同是历史认同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3.
道德危机中的中国大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世界范围内大学道德危机已是普遍现象。中国大学也不例外。在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大背景下,,由于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转型等诸多原因,大学道德危机不可避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学同样处在“发展中”。与西方大学相比,“发展中”的中国大学在道德领域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由于金钱与权力的过多介入,学术与道德之间存在更多的灰色地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大学道德秩序的复兴至关重要。中国大学的前景与中国大学的道德前景密切相关。中国大学如果失去了对于道德危机的敏感,如果主动放弃了必要的赢得道德领袖的权利,中国就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大学建立于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经历了曲折多变的坎坷历程,但在大学教育的办学理念、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刘少雪教授的新著<中国大学教育史>对大学教育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大学精神的迷失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传承民族精神和反映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基于对大学自身历史文化的认识而形成的为大学人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求真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表征。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面临着功利化、行政化、市场化等困境。对此,中国大学应以人为本,凸显自治.尊重学术权力并廓清社会和大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大学体育运动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一直期盼取得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更大认同。进入21世纪,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运动越来越注重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们对大学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大学体育运动的实践在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大学体育运动仅仅是"体育教育"的传统狭义体育观逐步让位于大学体育运动是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的"素质教育"的广义体育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断裂的历史巨变时期,通过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而形成的,在大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文化冲突始终是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内外困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流的文化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深刻认识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通过自觉的文化选择,回归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重塑大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变革大学文化教育范式,以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复兴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根、魂、梦、路是中国大学行稳致远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想逻辑和实践逻辑。综合世界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大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和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为源书院传统、融东渐西学;中国大学发展的价值逻辑为系天下苍生、谋世界大同;中国大学发展的理想逻辑为创中国范式、图民族复兴;中国大学发展的实践逻辑为集中西文明、循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发挥、对于民族团结、对于地区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相应的行为倾向处于积极状态.大学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改善学生的行为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鹏 《江苏高教》2021,(5):26-29
一、教师能力:大学能力建设的落脚点 我国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真正的一流大学必然具备引领社会甚至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能力.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取得举世瞩目、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同时,中国的大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一方面是中国大学的科研投入与论文产出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一方面是中国大学的各类排名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却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上看,中国大学能力与国家社会的期待不相适应.大学能力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竞争力,后者侧重于大学之间的比较排名,大学能力则侧重反映大学组织满足社会需要属性的强弱,它表征的是大学组织存在的社会价值,能力越强,价值越大.大学能力的大小以其在认识世界和引领社会中所取得的客观效果为衡量标准,最终要看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1].当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在哈佛校园中广泛流传,人们并为此而指责哈佛人的狂妄,原因只有一个:哈佛大学在美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不容动摇。哈佛大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地。反思中国的大学教育,可以发现我们在重视大学的知识传播功能的同时,忽视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本文从中国的大学教育现状入手。提出了在中国大学教育中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教书育人》2008,(1):64-64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大学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与教育创新正成为大学发展的主旋律,然而,在科学与创新的视野下,可以发现,决定当代大学发展成败的关键已从硬实力的增长转向软实力的提升。软实力建设不仅演绎了中国当代大学曾有的辉煌和面临的挑战,更展示了中国大学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中国大学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廓清大学软实力概念,关键是重建大学文化、设计制度体系、更新发展战略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大学精神的形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最初是在大学校长或大学创办人提出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蕴含着;大学精神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起始于认识,形成于实践,完成于再认识和再实践;从形式上看:分提出、认同内化和提炼归纳、完善定型、传播肯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已是千年学府,现代大学如果以"洪堡大学"为分界线也有200多年历史,即使在中国,学习西方而建立的大学也已100多年了。但是在我国关于大学的一些基本认识仍然游离不定,这不仅影响到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而且会影响中国大学如何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将要面对的巨大变革。人们在认识大学时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出发 ,简要考察了世界及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 ,并对目前高教理论界对大学理念的探讨作了归纳与总结。最后 ,作者提出研究大学理念应该把握全球的视野、发展的视野、多元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正>同学们即将开启中国近代史——这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的学习。在面临民族危机和压迫的时候,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部分同学可能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对虎门销烟等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知识偏向于碎片化。另外,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由于涉及一些理论术语,因此同学们理解分析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