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淑玲 《红领巾》2004,(3):126-130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中国深厚的传记文化积淀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赖以生成的土壤根基.<春秋>的编年体叙述和"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修辞性叙事方法,<战国策>的虚构性,<晏子春秋>的戏剧性,<史记>的情感色彩等对现代传记文学都有所启迪.唐宋时期的自传或自嘲自适,或讥世抒怀,对现代的自传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明、清之后,中国传记文学逐渐从依附于史转向独立于文.另外,刘勰、刘知几、章学诚等有关传记创作的论述是中国传统传记文学的理论资源.上述这些后来都成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3.
王艳文 《教学研究》2009,(4):43-45,56
在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中,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lt;圣经&gt;共同构成最重要的“三源泉“,它们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了解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lt;圣经&gt;知识,就根本谈不上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鉴于“三源泉“在英美文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一个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lt;圣经&gt;故事的语料库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为英美文学爱好者及英语专业师生提供背景知识和一个学术研究平台,以便更好地解读、欣赏和研究英美丈学名家、名作,尤其是进行作家文体风格研究,而且将该语料库用在文学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中国爱国主题文学的源头之一,而具有同样忧患意识的<荷塘月色>虽是散文,却以蕴涵诗的意味为特点,这不仅体现为清雅的文字,如画的意境,更表现在对<离骚>文学传统从思想到手法的继承上,以"美政"理想为主题,以"自我幻化"组结构,以"香草美人"作意象,成就了朱自清深沉而浪漫的诗人情怀.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梦幻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的梦幻描写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功利性;<诗经>开创了中国梦幻文学的创作传统,奠定了梦幻文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讲,只是她介绍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许多演讲或发表的许多文章中的一篇.最近发现她1930年发表在<金陵光>上的英文论文"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以及她在北京华文学校作演讲和生活两个月的情况的有关资料.中美三所与赛珍珠有关的大学拟联合出版这些材料.  相似文献   

7.
从解读美国著名批评家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手,理解卡勒对"文学"、"理论"、"经典"三个概念的阅读策略并与80年代影响中国最大的三本综述性的文学理论入门性教程作比较,卡勒的著作的相异之处是从探讨问题出发,并且将90年代文论的最新观点融入书中.在西方的新潮批评写作中,传统的文学、理论与经典诸观念都受到质疑与攻击,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及批评界的现状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将会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其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两位批评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理解19、20世纪独特的妇女文学传统及其共性,批判菲勒斯中心的父权制和男性文学传统,挖掘妇女的文学创造力,恢复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忽视了的妇女文学史,修正文学史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术语,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女权主义文学典律,并在伊莱恩·肖尔沃特"女性美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女权美学"批评.  相似文献   

9.
明代晚期,延续了千年之久的<诗经>经学研究,突然出现危机,而<诗经>之文学研究随之兴起,并出现高潮.这是<诗经>学史上的一次巨变.本文旨在探讨这次巨变出现的历史过程,探寻<诗经>文学研究的轨迹.并对朱熹、谢枋得、徐常吉等人在其中的贡献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伊格尔顿的著作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中文书名译作<美学意识形态>是正确的,改译成<审美意识形态>的理由则不充分,该书的理论内容也说明书名译成<审美意识形态>是不妥当的.出现这一误译的原因,恐是受理论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影响.而"审美意识形态"概念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特别是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其准确性并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1.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2.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3.
1928年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坛逐渐盛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左翼文学界强调“文艺宣传论”,基本上实现了对左翼文学本质的界定,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泛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时代,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学体制的改变与建立是中国文学能成为“当代”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实现了当代社会与文学的互动,促使文学作家、作品和读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文学体制之下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展开讨论,说明文学体制与作家身份之间所发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矛盾,促使作家形成新型的主体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40年代文坛掀起“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热潮,这不仅是属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探讨,同时更凸显论争作家的思想政治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特别是1940年以后以“文艺工农兵方向”为背景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则主要体现了延安中共意识形态对国统区文艺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65年<辞海·未定稿>文艺条目、"文革"期间修订的文艺条目、1979年<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之文艺条目和1979年版<辞海>文艺条目,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想演变的历史.解读"文艺条目(1976)",兼顾"文艺条目(1965)"、"文艺条目(1979/修订稿)"文艺条目(1979)",不仅对我们理解"文革"文艺思潮,而且对具体把握当代文艺思潮的演变,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阿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天才创造,代表着40年代乃至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高度。他的报告文学是抗战初期的忠实记录,《南京血祭》具有填补文学空白的重要意义。他的诗论文论深透独到,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文论有着积极的反思和建造作用。阿垅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标本式人物,他的个性化创造及其与时代政治的复杂关系,他的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引发我们深入地认识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质和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1920—40年代的文坛上活跃着一群潮汕女作家,有冯铿、冯素秋、陈波儿、陈凤兮、陈曙光、许心影、张荃、余志群等,她们的文学创作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等各时期文学主潮保持一致,展现了鲜明的时代风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除了冯铿、陈波儿以外,其他几个女作家鲜为人知。重新钩沉史料,领略她们的文学才情和时代精神,审视她们在文学史上的命运,可以窥见现代潮汕女性直面时代变迁的一种积极投入姿态。  相似文献   

20.
太阳社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1月至1930年5月,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和《拓荒者》这五个刊物。通过这些刊物,太阳社刊载了很多关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作品、译文和锋芒毕露的论争文字,初步展现了革命文艺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所取得的实绩。太阳社创办的刊物为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艺界的文学活动乃至阶级斗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进而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繁盛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