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德育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应该是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在德育内容上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为核心,在德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2.
中学德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无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在德育目标普适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德育内容生活化等趋向的指引下,通过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以网络道德教育为突破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举,来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是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但不同的政治主张产生了不同的德育思想,在德育内容上体现为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性的差异、在德育知识教学的取向上表现为内生性与外生性、在德育目的上表现为权威下追求民主与民主下追求权威、在德育体系构建上表现为重“立”轻“破”与重“破”轻“立”。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仍有其现代意义,其基本精神引领我们有必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规范德育行为,并实现“宏大价值”到“生活价值”的转向,以整体德育促进个体道德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受时间、场合、方式、条件等种种限制,不可能完全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需要组织一系列"自主·开放"式线上德育活动来辅助课堂教学,以持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以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育为例,从引导学生线上收集和共享德育资源、设计和参与德育活动、呈现和评价德育成果三个方面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美育化并不等同于德育审美化和美育育德,其基本含义是"像美育那样进行德育",是以德育为目的、本体和形式,运用美育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德育,其核心是把道德学习由规范传导过程转变为德性审美过程。美育化之于德育的价值主要在于:昭示着德育传导非功利的、超越性的、自由的德性和人格追求的精神取向;强调以品德心理与践行能力取代终结性品质目标的德育目标观;确立以同构和移情为心理基础的德育基本方法论;形成了以"德—美—德"转化为基本过程、以情感培育为中心、以潜在影响和生活叙事为特征、以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德育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促进人和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德育的核心,也是现代法制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整合的人本基础.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整合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建构道德与审美、完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建构校本德育课程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文中通过以成语文化为题眼,打开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视角;以学科统整为主线,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新模式;以人文环境为核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的新空间;以创意活动为路径,推动校本德育课程的新体验;以家校协同为支撑,释放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能量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以传统文化与国学为背景的校本德育课程学校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心理契约式德育是新模式,是以诚信互助为基础、以实现德育主体间心理需求为期望的运行机制。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契约研究视角,是对传统德育缺陷与优点的剥离与重构,可以引领德育革新与发展。在德育场域,要借用社交媒体;在激励机制上,要构建德育评估体系;在效能提升上,要探析心理契约式德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科教学以德育为核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科德育正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都已习惯于把分数奉为圭臬。对于新课程以德育为核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教师在观念方面和实践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观念方面,由于学校把教育划分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专设教导处和政教处,不少学科教师自然把德育看成是班主任等德育“专职”工作者的事;在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根本不同是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差异。由此出发,在德育方法上,孟子侧重自我教育,强调由内而立;荀子则侧重外在教化,强调由外而求。孟荀在人性理论基础和德育方法上的差异也直接的表现在德育目标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们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确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标志着我国在教育思想上有一个大突破。德育核心地位的确立,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教育价值的定位,将促使我们将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特别要从传统  相似文献   

13.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科教学以德育为核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科德育正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都已习惯于把分数奉为圭臬.对于新课程以德育为核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教师在观念方面和实践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观念方面,由于学校把教育划分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专设教导处和政教处,不少学科教师自然把德育看成是班主任等德育"专职"工作者的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德育的基础理论和运作机制缺乏相应的了解,也使得学科德育效果差强人意.其中,观念问题是主要矛盾.要解决观念问题,首先要恢复德育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德育作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思想、道德和教育发展。中国德育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遵循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在于对他人和社会问题上个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内容是对权利、义务、责任进行强化教育。与中国德育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德育旨在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合格公民,重点在个人,对个人权利、品德和个性的维护、尊重与支持,西方国家的德育通常以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尤为重视个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乡村初中正处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阶段,德育课程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应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乡村初中德育课程的理念、开发原则必须基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设计应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充分调动教师内生动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凸显“守护底色、创新特色,为学生生活润色”的德育课程功能;课程的实施应着眼于乡村学生的特点制定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做到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增强乡村教师参与德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执行力。  相似文献   

17.
王海威 《华章》2007,(7):76
学分制在本质上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管理制庹,它与主体性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行主体性德育是解决学分制条件下传统德育呈现的新问题的现实要求;是使德育适应学分制规律和特点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学分制完善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学分制条件下主体性德育建构过程中,要以德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以德育方式的变革为动力,以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为保障,全面推进学分制条件下主体性德育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宁双发 《考试周刊》2007,(40):14-15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整体实施,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资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基础,是班级德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静下心来教书的同时,要潜下心来育人;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渠道,在德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学校实施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要因材施教、因德育的不同内容施教。  相似文献   

19.
同济中学在德育发展道路上,探索德育特色品牌的育德制度,提出"三生同济共享未来"概念;根据德育工作原理,对核心素养进行适应化研究,提炼"三生三爱"教育目标;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对教育内容的精选进行特色化的整合,提倡以德育为魂的教学,建设充满三生气息的三生学堂。  相似文献   

20.
中职德育课程是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职德育教学,需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搭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提升教师素质,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引领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