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清代西域诗人和瑛有关西藏的诗歌主要保存在其诗集《易简斋诗钞》卷一、卷二中,今又发现中国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和瑛《卫藏诗集》嘉庆间稿本。经比勘,《卫藏诗集》实为《易简斋诗钞》刊行前之卷二的一部分,其中有28题40首"西藏诗歌"为《易简斋诗钞》所未收。现略作辑补,并考证如次。  相似文献   

2.
和瑛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位有成就的蒙古族诗人。他原名和宁,字润平,号太庵,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及第,历官安徽、四川、陕西布政使,西藏办事大臣,新疆叶尔羌帮办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礼部、兵部、卫部尚书,文颖馆总裁等职。特别是曾在新疆、西藏等地任职多年,熟悉边庭事务,对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多作贡献。《清史稿·和瑛传》记其“久任边职,有惠政。”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父亲是秀才,多年作教师.1804年(清仁宗睿皇帝颙琰嘉庆九年)他二十岁时考中举人.以后被福建巡抚张师诚聘入幕府办理公牍四五年,开始熟悉那时官府的行政事务,1811年(嘉庆十六年)二十七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三十六岁转御史,外放浙江杭嘉湖道.嗣后十年间历官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省按察使、布政使.1831年(清宣宗成皇帝旻宁道光十一年)四十七岁升河东河道总督,次年调江苏巡抚,1837年(道光十七年)五十三岁擢湖广总督.这是林则徐  相似文献   

4.
钱大昕,字晓征,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卒于嘉庆九年(1804),享年七十有七。钱大昕是清代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钜子,吴派学者的卓越代表。他在当时就负有盛  相似文献   

5.
最近家父见到一部清人未刊书稿,名《如我谈》。作者为陈坦园,号榕荫堂主人,蓟门人。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二十九年,陈氏任职江宁织造尚衣局,管理江宁织造局(染织工场,遗址在今南京市汉府街)。五年任满回京,追忆金陵阅历各事,信笔而录,成此书稿。稿  相似文献   

6.
杨国翰传略     
云南云州 (今云县 )人杨国翰是清朝嘉庆年间云南“五华五才子”之一 ,嘉庆二十五年(1 82 0年 )进士 ,道光年间勤政清廉的地方官。其诗文在云南古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在浙江各地为官期间 ,勤政亲民 ,政绩卓著 ,得到了道光帝、林则徐和百姓的赞誉  相似文献   

7.
邓廷桢     
邓廷桢(1775-1846年),字嶰筠,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人.1801年(嘉庆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810年(嘉庆十五年)外任浙江宁波知府.丁母忧,服阕后补陕西延安知府,调榆林、西安知府.因平反韩城、南郑等处冤狱,遂以善断案知名.南郑的案子是这样的:有一个汉中营卒叫郑魁,被人诬陷下毒杀人,判死刑.邓廷桢心疑,向当事人认真调查,了解到郑魁曾与死者有矛盾,但他买砒霜并非毒人,而是要毒鼠,死者实被疯犬咬死.于是冤案遂得昭雪.邓廷桢审案还有成全人的美德.同州有个寡妇,因听信族人  相似文献   

8.
<正> 吴芝瑛,字紫英,号万柳夫人,安徽省桐城东乡(今枞阳高甸)人。郓城知县吴宝三女,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桐城古文派后期大师吴汝纶(挚甫)之侄女。郎中江苏无锡廉泉(惠卿)之妻。芝瑛女士生于一八六八年三月十三日(清同治七年二月二十日),卒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相似文献   

9.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人(即今梅县)。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出生在程乡的一个农村中,父亲是个知文识礼的读书人,在家庭教育的薰陶下,宋湘在少年时很聪颖,九岁能作诗写文章,从师学习,刻苦攻读,乾隆五十年,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然后北上京城参加朝廷礼部举办的考试四次;乾隆五十八年在名师陈榕溪官舍读书达五年之久,至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考中了进士。嘉庆六年,应惠州知府伊秉缓(号墨卿,福建汀洲人)的聘请,任惠州丰湖书院主讲(一说是山长即院长),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自198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以来,在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中走出了一条  相似文献   

11.
一、琦善与林则徐的第一次侧面交锋琦善与林则徐的第一次侧面交锋,当是仪封商贩囤积堤料事件。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年仅27岁的琦善做了河南巡抚。运气不好,时黄河决堤于马营坝,琦善与尚书吴敬督工堵口。刚堵好,仪封(今河南兰考)又决。嘉庆革琦善巡  相似文献   

1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仁宗嘉庆十三年(一八○八),开全唐文馆,严可均因为身在草野,不能入馆参加编纂工作,于是发愤从这年秋天起,开始搜采唐以前的文章,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至清宣宗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终于编成十五集,共七四六卷。这就是有名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书名太长,前人征引时,也有的用《严氏文编》的简称。可均(一七六二--一八四三),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嘉庆五年(一八○○)举人,官建德教谕。不久,引病归,专力撰述。可均学问渊博,精  相似文献   

13.
黄爱平 《科技文萃》2001,(10):106-108
一、少年神童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献县,坐落于河北省中南部的淦阳、滹沱河畔,是一块积淀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土壤.它地势平坦,河渠纵横,物产丰饶,交通便利.早在汉代,就是河间国都邑所在地,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汉景帝之子刘德即封邑于此,并被谥为“献王”.献县之名,即由此而来.或许是累积深厚历史遗存的缘故,在纪晓岚远祖于明代初年从江南迁徙至此之后,本为江南大姓的纪氏家族在直隶献县也很快繁衍发达起来,至清代康雍年间,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小说作者为有清学者李汝珍。汝珍,字松石,河北大兴人(今属北京)。生卒年不可确考。据有关资料推断,大约出生于乾隆癸未廿八年(1763)以后,卒于道光庚寅十年(1830)以前,有年近七十。李汝珍兄弟三人,兄汝璜,字佛云;弟汝琼,字宗玉。李汝珍早年生活在家乡。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近二十岁时,随兄长李汝璜移家海州板浦(今属江苏连云港市)。李汝璜以监生资格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直至嘉庆四年(1799)卸任。嘉庆六年(1801)又调任淮南草埝场大使,方举家迁去。李氏居于海州板浦近二十年。汝珍后半生的活动,主要也在海州周围。不过,他曾于嘉庆六年任河南县丞,参加治河,于嘉庆九年(1804)回到江苏。此后,有记载云其再度赴豫,不过语焉不详。因汝珍续娶为海州许氏,因而“久作寓公”,一直居留在海州一带,从事著述。  相似文献   

15.
丝路香妃     
据新史料和新实物的发现,证实香妃是世居叶尔羌的新疆伊斯兰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清史称其为和卓氏。公元1758年,乾隆皇帝命令定边将军兆惠进军叶尔羌。盘踞在喀什噶尔的叛军头目大小和卓,出动重兵,将兆惠围困三十余日,形势十分危急。这时,香妃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立即率领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骑兵,出击喀什噶尔。叛兵背复受敌,狼狈不堪,只好分兵援救喀什噶尔。兆惠乘机反攻,获得大胜。叛乱平息后,额色尹因功被封为辅国公。三年后,图尔都也因当年平叛之功,晋封为辅国公。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5),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其被贬入蜀既是他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见解的结果,更与北宋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周邦彦“以布衣西上,过天长(今属安徽)”,游京师,“入太学,有隽声”。元丰六年(1083)七月,周邦彦“献《汴都赋》万余言,神宗异之,命侍臣读于迩英阁,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居五岁,益尽力于辞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春初,他被外放,教授庐州(今安徽合肥市)。自二十四岁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至三十二岁出都,在太学有八年时间。其前段为外舍生;后段,他被越级提拔为学官太学正,官阶虽不高,却属于“异数”。  相似文献   

18.
<正> 刘錡祠在阜阳城西北隅,祀南宋抗金名将刘錡。刘錡字信叔,宋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县)人,绍兴十年(1140),刘錡任东京副留守,当年五月率军由临安(今杭州)沿水路赴任,行至顺昌(今阜阳),遇金兵大举南侵,他坚持抗战,采取军民联防,以攻代守,以击解围等积极防御手段,以三万之众,粉碎十几万金军包围,胜利地保卫了顺昌,此役史称“顺昌大捷”。人们感戴他保国卫民的功德,建祠祀之,题额称:“报功堂”。每年农历四月初九为他的生日,守祠道士都要做道场、放焰口等佛事活动,以表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意。该祠历经沧桑,仅清代就有乾隆十五年(1750)、嘉庆十三年(1808)、光绪三年(1877)三次重修。原祠有正殿三楹、官  相似文献   

19.
疏勒得名于水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可能因水而得名。黄文弼说:“按疏勒今称喀什噶尔,汉代名疏勒,突厥语称水为‘苏’,有水为‘苏勒克’(Suluk),喀什噶尔水草优美,故得此名。”但疏勒还原为Suluk这一地名,似乎至今尚不见于文献,因此此说显得论据不足;不过,它为我们寻找疏勒的词源提供了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从唐代到明代这一千年间,曾经有过六个“北京”。它们是:一、唐朝和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均以其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二、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仁宗把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建为北京。三、金代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改临汉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波罗城)为北京。四、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把大兴府(北京市北)称为北京。五、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为北京。六、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将他做燕王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建北京(今北京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