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5、16世纪,欧洲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内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有着显著的不同于以往一切时代的新的特点。新兴的市民阶层和中小工商业者强烈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发展资本主义。李贽和人文主义者就是他们的思想代表。李贽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既反映了共同的时代本质,又各有鲜明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贽的哲学思想具有反封建正统思想的特点。“理气”观否定了绝对的“一”和在阴阳二气之上的“理”的存在,直接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本体论。“童心”说,要人们恢复“真心”、做“真人”,包含着个性自觉的萌芽。“生知”说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出发,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先天决定论,大胆提出了君民平等的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观表达了利用社会内部矛盾斗争规律,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以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其价值观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是清初思想家、大学者,他历经社会变革,对封建社会腐朽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主张以德治世,"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把"孝悌"、"廉耻"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提出了"天下众治"的早期启蒙思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涵盖了全社会道德规范.他的德治思想具有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因其时,用其术”的治国思想,他激烈地反对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反对因循守旧理论,提出了因性牖民,人人平等,安民养民,因时制宜的治国从政主张,李贽的治国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因其时,用其术”的治国思想,他激烈地反对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反对因循守旧理论,提出了国性牖民、人人平等、安民养民、因时制宜的治国从政主张.李贽的治国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雪梅 《现代语文》2007,(2):103-103
昨接尺素书,言近在吴兴。洗耳苕水滨,叩舷歌《采菱》。何图志不遂,策蹇还就征。辛苦路三千,裹粮复赢幐。夜驰燕市月,晓踏卢沟冰。京雒多文人,一贯同淄渑。分题赋淫丽,角句争飞腾。关西有二士,立志粗可称。虽赴翘车招,犹知畏友朋。倘及雨露濡,相将上诸陵。定有南冠思,悲哉不可胜。转盼复秋风,当随张季鹰。归咏《白华》诗,膳羞与晨增。嗟我性难训,穷老弥刚棱。孤寂似鸿冥,心尚防弋矰。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  相似文献   

7.
略谈李贽的反封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批判假道学、提倡个性解放、揭露封建王朝的腐败,其矛头都是对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封建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不论是李贽曾经说过自己是“儒”,还是别人说过李贽尊奉“圣教”,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贽的思想体系和特征是否有反封建的内容。在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过渡之时新旧思想往往在一个人物身上同时表现出来。李贽思想资料中反封建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这并不等于说李贽思想中没有儒家思  相似文献   

8.
明治初年,福泽谕吉、津田真道、西周等启蒙思想家认为儒学不仅是落后于时代的虚学,而且也是一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明治启蒙思想家由痛恨儒学发展到轻视中国。在他们的笔下,清末的中国人被描绘成一个保守、排外、性格残忍的民族,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蔑视中国的风气。但是,福泽谕吉独具慧眼,对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加以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即由于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都集于皇帝一身,所以人们头脑僵化,缺乏社会改革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清初启蒙思想家在封建制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潜暗长的社会转折时期,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社会改革思想,它包括代表新兴市民要求的经济改革思想,富有民主色彩的政治改革思想和“立天下之法”的法律改革思想三个方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贽辞官。有一个长期的思想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不为学者所注意,或被简单化了。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被他自己和他的好友真实完全地记录下来,而本文只不过把这些记录顺序展示出来,就能让读者看出李贽辞官那曲折长久的过程了。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14.
辨别署名李贽评点的几种《忠义水浒传》刊本的真伪问题,是研究李贽小说评点乃至其文学、哲学理论的基础,对此学界已多有论述,然众说纷纭,需对各家观点进行回顾与分析,并理清此一问题,方可深入研究李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各帝王基本都扶持佛教,天台宗的典藉章疏失而复得,相当完备,再加上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与庆昭等山外派长达30余年的争论,天台宗理论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入宋僧寂昭和绍良带着日本天台宗的二十七问和十问请决于知礼,知礼站在天台圆教的立场,以智顗、湛然理论为纲格,对日僧三十七问一一作了答复,使他们自觉得没有达到宋天台宗圆教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朝鲜文学家李植在散文创作上深受韩愈影响,其《送权生尚远序》与韩愈《送董邵南序》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宽慰友人、抒发怀抱为主要内容;两序都有巧设铺陈、错落有致、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艺术特征。但两序思想旨归有所不同,前者意在"警",后者意在"留";语言风格各异,前者坦诚、直率,褒勉鲜明,后者含蓄委婉,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的观点大致有四:一是《国史》说,二是《会要》说,三是《通考》说,四是多源说。此四种观点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各自又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其他证据。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8.
李治幼年在元氏县学读书,经历了金末元初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年隐居元氏封龙山,聚徒讲学,重建了封龙山书院,继承和保护了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宋史.礼志》编纂的优长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首次在正史礼志中采用吉、嘉、宾、军、凶的五礼顺序;五礼俱全,类目分明;富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基本揭示了宋代礼制的全貌。但其编纂也有不足与失误,如存在体例不一、编排失序、史实比例失调、史实前后重复与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