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语码转换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以语言顺应模式为依据,以国内报纸和电视等媒体语言中的语码转换为例子,探讨其成因,可知传媒用语中的语码转换是双语交际者在语言选择中对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主要语境因素进行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语言策略,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的顺应性理论可以说明和揭示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和动态过程。分别从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分析报纸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媒体中的汉英语码转换频繁出现主要是体现言语交际中的对语言现实或心理动机的适应,而出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进行语码转换的实例在报纸中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以往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忽视了交际中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等动态因素。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具体影视语料,分别从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期对称呼语的演变进行历时分析,探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如何顺应语境要素的,旨在帮助我们在今后的言语交际中学会适时调整称呼策略,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虽受到社会规约的限定,其实际使用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会根据实际的交际情境做出灵活的变化来顺应变化的语境,即称呼语的转换.称呼语转换是说话者对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的顺应,是各种语境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与陌生女性交际时,称呼语的选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聚焦于陌生女性称呼语动态顺应可分为四个方面:社交者的顺应、社交语境的顺应、时空语境的顺应和心理语境的顺应,为人们与陌生女性交际时选择适切的称呼语提供了参考。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者必须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变化进行称呼语的调整选择,以达到有效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语言顺应论为依据,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语码转换是师生双方在作出语言选择时,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语境因素进行顺应的结果。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功能对于英语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影响。语用失误是指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而造成的失误。称呼语的语用失误会导致语言交际失败。运用顺应理论可以探索称呼语的语用失误原因,是由于说话者忽视了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社会文化,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的转换使用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饶有趣味的言语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基本框架,分析和解读英、汉、日语跨语言的语料,继而指出称呼语转换是与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相互顺应之结果。它印证了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交际者顺应语境变量的动态过程。其研究目的是对称呼语转换规律有所了解,针对各种语境适时调整称呼策略,顺应对方的心理期待,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英混合语作为一种语码转换现象,在当今的交际语言中广泛存在着。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角度可以分析“hold住”这个网络流行的中英混合语的使用动机。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本文旨在证明在汉语中人们选择恰当的称呼语其实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表现。本文首先探讨了称呼语的选择与语言顺应论的关系。然后用顺应论例证分析了汉语称呼语的选择实现了对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的顺应。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恰当地选择语言要做到语言与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11.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回顾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对网络语言的简介,浅析了网络语言中常见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并从顺应论的角度解释了网络语言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选择的产物,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会使用一些语言策略,英汉语码转换就是顺应特殊语境而采用的一种有效语用策略。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指出了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应。  相似文献   

13.
委婉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语的使用过程就是言语交流者寻求关联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言语交流者的关联假设决定了委婉语的选择。现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探讨言语交流者在委婉语的选择过程中对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关联顺应。  相似文献   

14.
语码转换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很多语言学家对此很重视并做了许多研究。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语言顺应论的提出,有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研究平台。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本文以语用学顺应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从顺应论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5.
语码转换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说话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的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大学校园中教师和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语码转换。尝试对大学校园交际中英汉语码转换的功能作出分析,指出英汉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6.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受到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学和会话分析等不同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文章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拟从顺应广告的语言现实、顺应广告受众社会的社会规约和顺应商家的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对杂志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的语用功能进行尝试性研究,希望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及其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恭维语是语言使用者动态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言语行为,受到多种文化的约束。汉语语境中的恭维语是语言使用者为了顺应心理、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因素,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恰当地使用恭维语可以促进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交际。  相似文献   

18.
称呼语的动态使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是人类交际行为中必不可缺的环节。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在Brown&Gilman的“权势和等同”理论与Verchuereen的“语言顺应”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称呼语的动态使用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通过分析称呼语的规约性使用与非规约性使用,称呼语的动态使用过程得到了充分解释。  相似文献   

19.
语码转换长期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较少受到语用学界的关注。本文针对语码转换的现象,特别是大学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的应用,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语言现实的顺应、社会规约的顺应、心理动机和交际风格四个方面对此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运用语码转换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Halliday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语域理论角度和于国栋的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和心理动机顺应的语言顺应理论角度对中文歌词里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歌词中的语码转换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受语域和语言顺应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