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识字。在自主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语感,感受阅读的乐趣。 设计流程 一、看图,逐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 2、点去课件显示梅花图,学生观察。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  相似文献   

2.
梅花的画法     
正步骤1调浓墨,以中锋用笔画出梅花的枝干。画的时候注意用笔的轻重缓急。步骤2按照梅花枝干的生长姿势勾出梅花花瓣。画的时候,注意花瓣的透视角度和疏密变化。步骤3以重墨点出梅花的花蒂。步骤4按照梅花的生长姿势勾勒出花心。步骤5调淡赭石轻染花心,以白粉渲染花瓣,再补一山石丰富画面,  相似文献   

3.
漫笔点丹青     
正李秀茹《铁干寒香》梅花,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重要题材之一。梅花那种荒寒中的奋起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奋力前行。在描绘时,梅花花形的俯仰、向背都需认真考虑,更需要在墨干与红花的点、线交织韵律中,细致表达崇高情怀。此作构图饱满,细节表达方面尚有可以改进之处。比如,花蕾与花朵的疏密关系还有可推  相似文献   

4.
胥小伟 《考试周刊》2011,(85):23-24
梅花作为特定的意象,历来为文人墨客喜爱。对梅花的描写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把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有描写梅香、梅影、梅花的不畏严寒秉性、梅花作为报春使者等。二是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独特的情怀,有思乡之情、相思闺怨之情,以及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第三是以梅花意象来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5.
解读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姜夔词中。触目尽是“梅花”意象。遍检《白石诗词集》,可寻得以梅花为题或关涉梅花的作品有二十八首。词人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梅花”意象。并非出于偶然。是有其中的原目所在的。笔者在拙文中。以此视角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出姜词“梅花”意象的多重内涵。笔者认为:姜词中的“梅花”意象。既是作者冷僻、孤傲人格的比附,又与萦绕作者心头的“西湖意情结”和“恋人情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就以宋诗为中心,谈谈诗人的梅花情结.  相似文献   

7.
正南国梅花已然开放,把握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将"疏、影、横、斜、色、清、浅"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拍好梅花。天气无论是晴、雪、雨、风、雾,不同天气下拍摄出的梅花会有不同的意境。晴天时容易表现梅花娇艳或是淡雅,枝条舒展或是俏丽;雨中梅花更加清新、干净,更能表现花的玲珑和晶莹;雾中梅花若隐若现,意境悠长;以雪相衬则更能突出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  相似文献   

8.
一阵幽淡的清香,飘进了窗棂,袅袅地拂上了我的襟袖,我朝窗外望去,梅花开了!我欣喜地披上了外衣,冒着彻骨的寒意走出家门,只为了访一位冷艳高洁的故人———一树梅花。看那莹如红玉的几点嫣红,无畏于严寒,幽幽婷婷地怒绽于枝头,那边的几朵梅花在冻结的萼片间挣扎着开放。清寂的寒冬里,梅树融化了似铁侠肠,流露出深蕴的温柔,化作了莹如玉、红似血的梅花,在柔美的红色里,带着无限生机,缀在枝头。不肯违心媚世的梅花,毅然地选择了隆冬,无言的抵抗,那血红的胜利……喜欢梅花是在三年前的那个冬天,黯淡的天气笼罩着萧条的大地,手握着那张被揉得皱…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梅州大地上已昂然生长梅花,其繁盛一直到清代,以致梅州人自称“吾州亦是梅花国”“梅花端的种梅州”.可是到了清末,梅州梅花已经衰败,“城前城后少梅花”“根株拔尽敛英芒”.梅花极具旅游价值,不仅可以欣赏其外在形象美,也可以得到梅花精神和梅文化的滋养.为了开发梅州的梅花,重现当年盛景,将梅州建设为梅花乡,可以将梅州、大庾岭和罗浮山打造成岭南植梅、赏梅、咏梅的“金三角”,以弘扬中华梅文化,推动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梅花诗的发展历程,梅花从先秦时期注重它的果实即实用功能,发展到魏晋时期对梅花审美功能的发现初露端倪,再到宋朝文人士大夫注重梅的形态内涵即注重梅的品格象征寓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朝这一审美象征功用的发现是梅花发展史上梅花意象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很多文人士大夫生发出对梅花的喜爱,进而形成独特的文人梅花情结。张道洽作为南宋末期的诗人,以300余首的梅花诗获封"梅花诗人"。在内容上,题材多样,有岭梅,千叶梅,照水梅,瓶梅,墨梅,寻梅,折梅,嗅梅,仿梅,忆梅;在艺术上,清洁,平和,随意而发真情,但又不免单调,重复。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常以格高韵胜的梅花作为抒情意象,真实地记录着她美丽凄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情感的跌宕起伏:早年"常插梅花醉"的欢乐,中年"按尽梅花无好意"的悲凄,晚年"难看梅花"的沦落.梅承栽了词人一生丰富深蕴的情感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既是她生命情感的见证者,又是她女性意识的彰显者.  相似文献   

12.
细观梅花的生长规律,可知是主干和主枝的穿插形成了梅花的千姿百态。而画梅花,一般是先画老干以定位。主枝穿插以取势,形成画面的基本框架。然后根据画面意境要求作细部穿插,穿插要有走势和迂回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正此图绘喜鹊栖于梅枝。红梅迎春,喜鹊报喜,是预祝友人春风得意,好事频临之意。其作品用笔近于宋法,勾线用墨坚实沉厚,梅干的线条曲而圆柔,又近于元人,富灵秀圆润之感。梅干上苔点以浓墨点后,复加石绿色,十分醒目;而梅花画法,又似宋似元,自有新意。喜鹊的描绘  相似文献   

14.
梅花朵朵开     
曹蓉 《幼儿教育》2010,(1):39-39
冬天的时候,勇敢的梅花从树枝上长了出来。小猪的好朋友小兔最喜欢梅花了,小猪借助帽子的神奇法力让梅花开放了。你们想看看梅花开放的样子吗?  相似文献   

15.
梅花,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讲,始终是一种难解的情结。不论是他们的诗词里,还是在他们的思想里,都有着浓得解不开的梅花情结。从梅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诗词中梅花的蕴涵着手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文人墨客的梅文化和梅花情结。  相似文献   

16.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凛然风骨和芳香四溢的可人气质为世人称颂。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写诗著文尽情歌颂,又有多少侠客隐士以梅花自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而且还写了五首咏梅词。他的诗词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绚丽多姿的形象,还托物喻人,借物抒情。上阙集中写了梅花的恶劣的生存环境。“驿外”,是说梅花开在远离喧嚣的荒凉之处;“断桥  相似文献   

17.
梦魂飞过屏山曲。见依旧、如花似玉。天寒翠袖依修竹。两点春山斗绿。披衣起、闲愁万斛。正月淡、梅花照屋。重温绣被薰清馥。不管明烧画烛。这是南宋词人史浩的《杏花天》,亦是本篇文章标题的出处。词作者的文笔娟秀隽永,寥寥几句勾勒出一幅温婉的早春光景:泛凉的晨光倾泻进屋内,屋内是披衣欲起的如花女子。这女子秀眉微蹙,偏头凝望稍稍越过院墙的梅花——于是她那闲愁千万点,便尽数入了词中。  相似文献   

18.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到“疏影横斜水清浅”。他热爱遵循自然原貌的梅花枝干:或横直或欹斜,展现梅花最美的一面。现实中也有些人对于梅花枝干以曲、斜、疏为美,这又促使许多卖花木商人曲意逢迎,对梅花枝干刻意扭曲、修剪,靠“摧残”梅的枝干来赚钱。此现象,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与感悟?  相似文献   

19.
沈婧 《新读写》2014,(3):10-11
自古关于梅花的诗句、典故数不胜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陆凯借梅花比喻他和范晔之间的真挚友谊,并以此寄语范哗美好将来。“梅妻鹤子”的主人翁林逋则隐居孤山,以梅做妻,写下了不少咏梅诗词,《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梅花的剪影写照。  相似文献   

20.
梅花有着傲雪斗霜、独步早春的玉骨和俏不争春、谦逊无私的冰心。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之所以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与中国人有相同的品格。梅花被人格化,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本文从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梅文化现象成因两个方面挖掘梅文化现象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