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腔>获奖,意义重大.不仅是贾平凹个人的荣耀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方面继承了"陕军东征"的辉煌,鼓舞了陕军的士气,展示了陕西第二代作家不凡的写作实力.<秦腔>获奖,不仅使有"三驾马车"称谓的陕西第二代作家了无遗憾,实至名归,也为正在成长中的第三代作家做出了示范.另一方面<秦腔>获奖,是由文学终成为文学问题、文学的发展应尽量与周围的非文学因素(场域)保持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态协调的规律决定的.是国家对多年以来坚持写作,不屈不挠、始终把文学当事业干、永不歇息的作家创作劳作精神的高度认可.同时,一定意义上讲,<秦腔>获奖也是文学民间文化批评转向的胜利成果.<秦腔>获奖,必将掀起又一轮陕西文学阅读、研究尤其是贾平凹研究的热潮,对陕西文学文化和西部文学文化品牌的发展传播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腔",作为陕西这块文明沃土蕴藏的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瑰宝,一直是陕西人的骄傲.在大学学习<民族民问音乐>的时候,通过对其他地方的音乐文化进行了解的同时也会联想到自己家乡音乐的一些音乐元素,所以我就把我心目中的"秦腔"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3.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作家,贾平凹特别注重社会改革、时代潮流对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冲击,并在作品中通过秦腔的变迁来透视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秦腔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是西北地方民间文化的承载和民间精神的外化。从80年代写作散文《秦腔》到21世纪写作小说《秦腔》,在日益衰微的秦腔声里,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在时代和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李会君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6):44-46,50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运用对联多达二十余处.对联在小说中的地位虽不能与秦腔相提并论,但它和秦腔都是传统文化的样式和代表,与秦腔一样贯穿全篇,有着重要的辅助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有助于表现与深化主题;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隐喻人物命运;有助于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5.
<秦腔>使用了具有"秦声·秦腔·秦韵"的乡土语言.其审美价值表现为:使用方言词语增加作品的地域特点,唤起读者的形象感,标示作品的风格特征--古朴典雅,记录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粱实秋的<雅舍小品>是一部典型的学者散文著作.文中写的不外乎衣食住行、身边琐事.从中,我们几乎看不见当时中国硝烟弥漫的抗战情景.但是,不能否认,学者散文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与文化行为中,往往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取向.梁实秋的<雅合小品>便是从这些生活琐事中,写出了他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也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有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剖析. 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 1.先看<五城记·开封>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非凡.(<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中国散文扫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的散文创作形成了20世纪散文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大散文"成为90年代散文园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小说家、诗人、艺术家给散文肌体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生代是90年代散文创作的生力军."大散文"和"艺术散文"的论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俗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 ,文学艺术对民俗关注的历史源远流长。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 ,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 ,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来的民俗 ,在贾平凹散文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在这里 ,作者探寻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与民间艺术 (如秦腔 )相互渗透的现象 ,感悟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中蕴涵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意识。贾平凹在散文中通过对“民间”民俗的表现来实践自己倡导的“大散文”理论 ,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散文家,经过钱谦益广泛介绍,清初散文学唐宋渐成风气。由于特殊时代文化背景和归有光的散文艺术成就,桐城派从众多明代散文家中选择归有光作为祖述典型。  相似文献   

12.
羌族服饰文化是中国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韵味出现在民族文化舞台上。羌族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同时也作为许多民族的前身,其服装造型、纹样、色彩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羌族服饰图案来源于宗教崇拜思想、生产劳动和娱乐游戏中,这些因素构成了今天羌族服饰的文化状态,体现了目前羌族服饰文化中的稳定性、独特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几个不同地区的羌族服饰形态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其所包含的宗教思想以及历史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清时期,徽州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的进士,从内部区域分布来看,却是极不均衡的,这是由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从姓氏分布来看,则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姓之中,这是因为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有较强的科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羌族民间舞蹈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羌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羌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羌族民间舞蹈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15.
羌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但目前羌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多元的开发主体作用,在多样课程形态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形成多元的弹性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6.
明洪武年间,河北枣强有些姓氏远迁至山东淄博。数百年的生息繁衍,这些移民与当地山水乡情相融,有所作为。丰茂的根系深深植于齐鲁大地。研究、关注这一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年女性散文作家是当代女性散文的主力军,她们努力从自恋走向社会,走向人生,将个体的生命体验扩展到对人生、宇宙万物的认识,不拘一格地传达出了来自女性社会生活和内心深处自我的声音。她们的作品无论从主题、意境、视野、题材及写作形式上,都有了积极的拓展与尝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并得以在思想的裂变中走向现代,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散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拉祜族源于古代南下羌人。羌人拥有许多独树一帜的文化。本文试从历史、服饰、丧葬、宗教信仰四个方面来探讨古羌文化在今拉祜族文化中的遗存状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完全正面的,我的理论正试图回到散文上去,与读者是亲近的,插科打诨的把我的观点说出来,非逻辑的\无理之理,我不会再写那种纯粹的学院派的理论了,我觉得那种论文是对理的谋杀。中国那些伟大的论文,《老子》、《庄子》、《论语》和《文心雕龙》哪一篇是用现在这种制蜡的论文模式,语言写的?中国最伟大的论文莫不是散文式的,包括朱熹、王阳明。如果中国的20世纪的新文化影响的论文这个小传统不自我反省,想想被文革抛弃、毁灭的那个伟大传统,只是一味地模仿西方,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当代教育的严重危机就来自以那种论文模式为基础的考试制度。而西方最近的思想家例如福科、罗兰.巴特、德里达等无不试图把他们的论文写得非理性,非逻辑,散文化。  相似文献   

20.
综观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因循与突破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和拓展与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两个阶段。总体来看,因循与突破期的古代骈文研究的特点为:研究范围较大,视点较多,如对于骈文的形式要素、对待骈文的态度、风格特点、骈体作法、骈文发展史等问题多有所论,既继承前人的部分观点,又有明显的突破。拓展与繁荣期的研究成果质量颇高,涉及的问题较多,如对骈文的评价、骈文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成因及发展演变、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关于骈文理论批评著作、骈体作家作品、骈文史研究等,角度不一,方法灵活,论述透彻,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