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7月15日光明网上有一篇文章,说:“著名导演冯小刚正式取代哈文执导马年舂晚,这标志着洋溢着冯氏风格春晚的‘集结号’即将吹响,2014年马年春晚的最大看点,冯氏能否拯救春晚近年来显现的颓势和失色?”文章的标题是“看冯氏幽默能否让春晚死灰复燃”.让春晚改变面貌,能说“让春晚死灰复燃”吗?  相似文献   

2.
任陇婵 《视听界》2014,(2):14-15
央视春晚(以下简称“春晚”)办了30多年,一直是举国瞩目的电视节目。今年换了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担纲总导演,使春晚系列又多了一个“冯氏春晚”。央视这一回的“开门办春晚”,“门”算开得够大了。连冯导都被请过来,本身就是一大看点,央视的预热宣传也算到位,原以为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能够一举创下收视新高,结果却是10年来收视率最低,网络上的吐槽也创近几年之最。  相似文献   

3.
晚会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多讯道制作来完成的,导播工作其实就是从表演对象的性质出发来决定画面的表现形式,进行机位设置、调机切换的工作。然而,在晚会中,导播要呈现的是不同节目品种,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但为了保证录制的连续性,导播又只能针对一台晚会确定一种布机方案,来满足各种节目画面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在晚会中并没有完全科学合理的机位设置,只有折中妥协的方案。今天我们主要是通过沈阳广播电视台《舞动沈阳》节目案例分析,这是因为艺术类  相似文献   

4.
2008年的央视"春晚"是十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台综艺晚会,回观2008央视"春晚",这台综艺晚会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切入社会热点,展现时代风貌,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其舞台置景色彩协调、灵动多变、独具匠心,与节目相得益彰、异彩纷呈,晚会声音表达微妙传神,恰如其分地渲染节目,给观众以全方位的美妙视听享受;直播现场多机位、多角度的摄制,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出大型综艺晚会的曼妙与精彩。  相似文献   

5.
张国立登台。话音刚落,观众席就响起一片掌声。台下坐在第一排的冯小刚会心一笑。这就是他想要的,张国立式的主持风格。幽默、亲和,接地气儿。如果仅从张国立的开场来看,几乎符合冯小刚对一台“冯氏春晚”的完美想象。  相似文献   

6.
薛宝海 《视听界》2013,(6):126-126
9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广东接到毕福剑的电话:“明天我在央视节目推介会上采访冯小刚,你帮我想想怎么跟冯小刚交流。”我的撰稿思路是.抓住两个关键词:冯小刚,春晚。“冯小刚”的呈现就是他的几部电影片名,也就是说,用冯小刚的电影名字来套用他跟春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信息     
<正>首届"双11春晚"11月10日晚开演11月10日晚,由冯小刚导演担任总导演的"天猫2015双11狂欢夜"在湖南卫视直播。本场晚会从10日晚8时30分开始,持续4小时,并在倒计时中与全球消费者共同迎接2015年双11零点的到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阿里巴巴集团获悉,天猫首度推出"双11春晚",与湖南卫视联手,于11月10日晚推出"天猫2015双11狂欢夜",并像春晚一般推出零点倒计时活动。  相似文献   

8.
吴国福 《新闻传播》2013,(12):133-134
电视导播这门学科是介于电影电视导演与电视技术之间的另类综合,是一门需要很强专业综合素质的电视专业学科。电视导播的主要职责是在现场直播或文艺节目、重要会议、访谈等节目中,承担现场切换、同步组接画面的工作。在一档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电视导播要与摄像密切配合,通过创造性的镜头运用以及多机位的录制,细致精妙地展现出节目的每一个精彩细节。本文通过对导播概述、导播与摄像之间的配合以及镜头切换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电视导播工作的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9.
综艺晚会是综合了歌、舞、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样式和吸纳了表演、摄像、美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艺术技艺的综艺晚会不同于一般的舞台晚会,除了表演艺术所具备的因素,它还需要运用和调动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如镜头的推、拉、摇、移,画面的近、远、中、全及特写等景别;以及内景外景的切换,台上台下的交流,多种机位的拍摄角度。当然还有同期声传送,特技处理,蒙太奇组接等。在这样复杂的运作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什么呢 ?  一、策划、编导是晚会的灵魂   晚会的总策划、总导演 (一般兼切换 )和总撰稿,是确立晚会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一本正经、很是深沉的同时.冯氏草根还是按捺不住地蹦蹿出来.彷佛是要让观众别忘了——导演是冯小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4月25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多机位现场直播了"南昌地铁第一盾"大型活动,我有幸参与了联机拍摄。在编辑部精心策划安排下,这次现场直播得以顺利完成。通过这次联机拍摄,我对多机位现场直播拍摄也有了一些体会。一、明确分工。多机位现场直播要求全体拍摄人员熟悉节目流程,确定机位,明确分工,无条件听从现场导演的安排部署。参与多机位现场直播的摄像,必须明确自己拍摄的主要对象;导播镜头在切换时要明确告知使用的机位,哪个机位拍特写、哪个拍中景、哪个拍全景、哪个反拍观众、哪个照顾主持人等,不然可能出现不同机位同时抢拍一个特写,或者大家都拍同一景别等。  相似文献   

12.
又到了岁末的时候,电影院照例用各式噱头招揽观众。虽然稍显老套,但“贺岁片”依然是一块闪亮诱人的金字招牌,让各路片商在争夺放映场次的硝烟中挤破了头。从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凭一部“春晚小品”风格的《甲方乙方》赢得3000万票房,在低迷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商业”这个一直被电影艺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双重鄙视的贬义定语,便逐渐成为左右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3.
杨晶 《声屏世界》2014,(5):34-36
冯小刚导演、王朔编剧的喜剧电影《私人订制》在2013年末抢入贺岁档,故事讲述了葛优领衔的"私人订制"公司帮助当事人圆梦的故事。从市场和观众表现来看,此次冯氏"圆梦"也陷入了"高票房、低口碑"的中国式电影"怪圈"。其实,《私人订制》的"反常"不同以往,其反常原因在于影片的改革性意识得到了观众的认同,但改革性的解释未必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心底、点中了事理的命脉。  相似文献   

14.
李宽 《东南传播》2016,(4):22-24
冯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1997年他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本文试图归纳出冯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许宁 《新闻传播》2010,(4):115-115
本文通过介绍冯小刚其人、贺岁片的由来和"冯氏"风格的六个特征来详细阐述"冯氏"幽默,重点阐述了其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并举例具体说明每个特征。最后对冯小刚的地位做了肯定并期待他会有更优秀的作品公诸于众。  相似文献   

16.
杜泽壮 《传媒》2014,(5):44-45
正2014年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倡节俭办晚会的第一年。这一年的春节晚会整体数量少于往年,各台晚会的制作经费也普遍低于往届。晚会的布景、包装也趋于朴实,但其受关注程度却并未因此而下降——网络、新媒体平台(包括移动端)多屏化、碎片化(视频网站分单节目播放的春晚视频片段)的播出方式更便于受众观看,2014年的春晚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卫视春晚定位各异语言类节目占先综观2014年卫视春晚,风格各异是最大的特点。如辽宁卫视春晚主打  相似文献   

17.
冯小刚:我不当贺岁片的奴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在京上映后,期待已久的观众开始重返影院,各大影院的生意重新红火起来,票房收入一路飙升,疲软的电影市场再次出现生机和活力。 虽然业界对冯小刚的电影褒贬不一,但电影院里观众那爽朗的笑声,无疑是颁给冯小刚的最高奖项。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再次满足了影迷的心理预期。这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观众为什么喜欢冯小刚的贺岁片?他拍的片子为什么具有票房号召力?  相似文献   

18.
冯小刚是中国有数的几个从来不让投资方失望的导演,他的新片《天下无贼》上映仅8天就收得5000多万的票房。 其实这些年每一次看冯小刚的电影都觉得他在进步,特别是在电影技术上。令人完全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竟然有 600 多个特效镜头,这种将偷盗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与新兴的娱乐庆贺方式相比,春节晚会已经日暮西山,诸多尝试证明春晚已无法摆脱原有的窠臼, 寿终正寝是必然之势。但是更多的人仍然对春晚抱着期冀,并用宽容的心态等待着春晚再次进发出勃勃生机,带来更多惊喜和赞叹。那么,敢问春节晚会路在何方?怎样寻找新的突破口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突出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整体基调鲜明、准确1.主题性如果没有特定的主题,各种节目编排在一起,春节晚会将成为庞冗繁杂、条理欠缺的大杂烩,丧失辞旧迎新的功能,缺乏可视性。主题是整台晚会的统帅和灵魂,它统领着所有节目的选材、形式、演员,主持人的串联,舞台设计, 画面情况等,从而使晚会完整丰满、风格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赵忠祥回顾这台"最早的春晚"时说:"当时我的那种感觉,就像足球学校的一个年轻运动员看马拉多纳一样。"1962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十五,大寒。位于北京广播大楼东4楼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一楼的600平方米大播送室,被布置成了"茶座式"。二楼导演室里,晚会导演王扶林通过耳麦忙着与摄像师、灯光师等沟通。各部门准备就绪。8点整,王扶林一声令下:开始!一把折扇出现在镜头前,上书四个大字:笑的晚会。负责切换的副导演金成半个世纪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当时欠缺特技手段,为了营造满屏的效果,折扇被紧紧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