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之所以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其原因有二:1爱情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2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宣泄和补偿功能使作家、读者对描写爱情生活的作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如何描写爱情生活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掌握性爱描写的分寸,注意艺术的美感。同时,我们认为,艺术作品应当重点关注普通劳动者正常的爱情生活,应当宣扬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健康的、美好的爱情观念。  相似文献   

2.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一曲永远回响在青春的中学生内心的优美旋律。青春期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纯洁而且多情的,爱情这一人类"永不凋谢"的美丽花朵,在这里可以找到肥沃的土壤,但它毕竟是动态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园丁顺其势随其性地进行扶持和修剪,使他们走上一条真爱的宽阔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史上,庐隐是一位有着非常鲜明个性特征的女作家,她与同时代的冰心是并驾齐驱的。″悲哀″是其小说的突显主题和主要氛围。在这种悲哀中,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一直没有放弃对于爱情的追求,她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认识,给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安排和设计一段段爱情,让他们为爱狂,为爱痴,为爱愁,为爱忧。本文从一段段爱情故事入手,分析庐隐女士所认同和追求的爱情观及其内涵,探询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想到爱情同遭遇爱情,完全可能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6.
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着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态中,人们通向婚姻的道路是“父母之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实质就是包办婚姻,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只能依父母意志,而男女双方的感情、个人的选择是不必考虑的。鲁迅、郭沫若恋爱婚姻的青年时代,中国正处于的晚清社会,人们仍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传统。在不具备现代婚姻的历史条件下,鲁迅与郭沫若都与家庭包办的婚姻对象成婚。1906年,留学日本的25岁的鲁迅被“母命速归”一纸电文,诳其回到绍兴,奉母命与一个旧式的小脚女…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稳山 《高教论坛》2006,(3):175-177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与友谊等情感有本质性的区别.本文通过对爱情的概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爱情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观点,主张学校应引领大学生直面爱情心理畸变的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预防爱情心理的偏离.  相似文献   

8.
男女两性间的爱情,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是人类最辉煌、最丰富、并且又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一。这种人际关系不仅带来了人类生命的繁衍,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也就构成了文学艺术永恒的母题。在爱情中最能显现出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的本来面貌,甚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的词是公认的绝唱。他的诗也具有高超的技艺,更能表现他的思想。他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他的仕途观念和爱情观念。  相似文献   

10.
几经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里增加了不少爱情题材的作品,如何利用这些爱情作品引导学生正视爱情,判断爱情,树立健康高尚的爱情观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我们应该在正确解读、深入分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正确树立高中生的高尚爱情观。  相似文献   

11.
2021年高考语文四套全国卷的作文题可谓亮点多多。经过理性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作文题所承载的高考作文命题原则、命题思路与命题框架开始发生重要转型,即文化转型、文体转型、思维转型与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12.
池莉小说所呈现的有关"不谈爱情"一直是打动读者的一大亮点,她笔下的人物在细水长流的生活中总是说出或者表现出"不谈爱情"的意向,仿佛爱情总是与心、婚姻相游离的。但小说中看似"游离"下却包含了浓郁的脉脉温情,且持久不散。为此,从池莉的几部小说出发,就几位主要男女主角在爱情的抉择上面的表现,来分析其"不谈爱情"背后的满是爱情存在,以期让大众明白爱情始终存在于普通生活的每分每刻。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先生《爱情之福音》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爱情观,他认为任何爱情都是归趋于爱真、爱善、爱美与爱神圣,具体讨论了爱情生活中的敬与信、专一、坚贞、信心、苦痛与罪过、创造与条件、再婚与失爱等问题,对于今天人们的爱情生活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爱情与课堂的引言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爱情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老舍的小说中出现的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作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不正常的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展示了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他探索“两性问题”的深刻性,并透露出作家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婚姻生活的起伏经过对张爱玲个人内心深处的影响以至其文学创作的激情受到很大的制约,张爱玲的创作源泉受其感情生活的巨大牵制,作者通过对其多部作品中人物感情经历的分析,真实再现了张爱玲自己的恋爱生活经历与创作高潮比较集中的惊人的吻合。  相似文献   

17.
在司汤达《瓦尼娜·瓦尼尼》和屠格涅夫《前夜》两篇作品中,女主人公瓦尼娜·瓦尼尼和叶琳娜生活的时代相隔不到三十年,她们的生命意识中都蕴含了较为相似的爱情观念。在追求真爱的历程中,她们在行动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然而这不完全是一个巧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位作家在创作上的相同特点。他们有相似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意念,因而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就有了相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海涅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爱情歌手,其成名作《诗歌集》是一部以写爱情诗为主的诗歌集。《诗歌集》以诗人不幸的爱情生活为基础,展示了诗人“维特式”的情感历程,即所谓的“梦起、梦酣、梦疑、梦醒、梦碎、梦嘲”的爱情过程。这种“维特式”的爱情描写情真意切,清新自然,优美和谐,成就了海涅一代诗名。  相似文献   

19.
论作为文化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实践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仅是个实践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作为文化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要求。只有将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才能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丸中国化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杜十娘与茶花女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茶花女》中的主人公。杜十娘出自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茶花女选择为她的爱人及其家庭牺牲自己,赢得了世人的崇敬,杜十娘追求她幻想中的"爱情"无果,最终只能以死来抗争和控诉。她们虽有着相似的不幸,却诠释了不一样的爱情观。下面结合人文精神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