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记者到达事件发生现场以后,要敏锐地观察、谨慎地证伪、不断地联想。 1、现场采访中的观察 现场采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不能到达事件发生现场的读者和观众,迫切希望记者代替他们“到事发现场去看”。有幸到达重大事件现场的记者千万不能忘记带上自己的“眼睛”。 眼睛,是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它像一架精密的自动摄像机,  相似文献   

2.
用事实说话,这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西方记者在技巧上确实能够采用客观的形式,用事实说话,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西方新闻理论有一条,叫做新闻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的说法是:“我只是完全客观地提供真实的事实,我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这个记者绝不代替读者作出判断。”其实,他们在选择、表述事实当中已经加进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表面上好象是“纯客观”的,叫你看不出他的观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岗位应在现场。离开新闻发生的地点,不可能写出对读者感染力强的好新闻。优秀的记者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素质,他们通过敏锐的现场观察,写出既概括,而又不失事物原貌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将读者带到发事现场去领略,使读者和记者一样感受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从中吸取营养,让思想升上更高的境界,富有创造性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过去有一段时间,由于主客观原因,记者深入现场采访的观念淡漠了。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它会阻碍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1990年6月12日,首都举行了现场短新闻颁奖大会,这是一次鼓励的大会,鼓励记者坚持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记者只有投入火热的第一线,才能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时代的脉搏,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和奋斗生活,就可以写出有声有色的现场短新闻。寻求记者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5.
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一) 现场描述,是维系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要素。没有现场感的新闻,就象没有香气的花朵、没有奏响的乐曲、没有动感的电影镜头一样,难以很快赢得读者的信任及征服读者。当然记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转播”给读者。但是,记者应当  相似文献   

6.
三、选择能再现现场情景和气氛的事实。因为新闻报道的是正在发生变动的事实,而且变动越剧烈,新闻价值越大。讲变动,就要有变动的场景和气氛。美国名记者莫林说:“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们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用再现现场情景的事实说话,不但能  相似文献   

7.
记者要多写消息工人日报总编辑张宏遵效观念,更要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究竟在这件事上想知道什么,自己能够尽最大努力给读者奉献多少。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背景资料”的运用。消息是要有新闻的,新闻包括了现场刚刚发生的事实和现场之外但又与此相关的必要的“背景资...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通过稿件在为自己塑造着形象;读者也通过稿件认识记者、了解记者。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从大块大块的版面中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会从众多的署名中记住自己喜爱的记者的名字。读者对稿件的选择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不会管哪篇是大报记者写的,哪篇是小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功力,应当是能够向读者、听众再现新闻,把读者、听众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尤其重要,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现场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11.
千方百计让自己的文字进入读者的视野,进入读者的脑海,即增加可读性,是每个记者最基本的愿望。当我们为此挖空心思去琢磨角度、去深化主题、去修饰语言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恪守着自己的职业阵地——记者。为什么不试一试做个读者呢?为什么不用非记者的眼光打量一下我们准备表现的事物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站到了自己职业的对面,获得了另一种感受。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真实性在读者接受的层面往往表现为真实感。新闻文本要让读者产生真实感,除了被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记者要进行扎实的采访,还与他们在文本写作时运用的策略和技巧有关,如明确交代新闻来源、尽量少用全知叙述视角、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等。  相似文献   

13.
消息,是新闻媒体上重要的宣传文体,要真正写好写精一篇消息不容易,必须下一番功夫。据自己多年来采、编消息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活,是好消息的重要标志。所谓写活,就是要通过报道把读者带到现场,要尽量少叙述,多描写;少概念,多形象;少造作,多朴实。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说,记者要学会用眼睛写新闻,这话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14.
一些优秀的西方新闻作品,大都具有生动细腻、实感性强的特点,这主要在于记者注意了对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观察与描写,注意了描写有关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细节。他们勿需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便能使文章写得引人入胜。 重视现场描写,成为西方新闻写作的一条重要规律。美国新闻学教授曼切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认为,平铺直叙的叙述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状况,表现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会使人身历其境。由此,西方记者在写作中很注意在现场气氛的渲染、细节的选择与描写上下功夫。在作人物的现场描写方面,他们运用了  相似文献   

15.
融入现场。出镜记者要清楚自己所处的新闻环境,要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去观察什么、了解什么、传达什么。新闻现场不仅仅是记者出镜的背景,高明的记者会把自己融入新闻现场,让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一个元素。如汛期来临,  相似文献   

16.
赵宇清 《新闻传播》2010,(4):25-25,27
在平常的采访中,记者总是在以一双新闻人的眼睛洞悉事物、找寻新闻,告诉读者他们看到的一切。但是,新闻并不是一味地向读者灌输新事物,新闻也应为读者答疑解惑、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就需要新闻人换一双读者的眼睛来看新闻、做新闻。而这一点也是笔者一年之中三次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7.
对于报纸来说,提倡写现场短新闻,不仅是活跃版面的需要,也是使报纸贴近群众的需要。有人说,现场短新闻应该使读者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就是强调现场感的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去努力。思维要敏捷。采写现场短新闻,除了要有新闻敏感外,还应有独特的视角。有些新闻记者可以提前获得信息,有一段从容的准备时间。但记者无意中碰到的突发性新闻,就不容许记者有一个准备过程。记者必须随机应变,于转瞬之间迅速调整和部署好自己的采访意图,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神经,运用"观察、倾听、触摸"的手法进行采访。所谓观察,就是到采访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现场、观察人物、观察情态。电视记者除了要直观地通过肉眼观察,还必须借助摄像机,将看到的一切拍录下来,用图像符号和语音符号,将新闻现场变成画面语言传播给受众。所谓倾听,是指专门听采访现场非采访对象的各种议论及  相似文献   

19.
去年,新闻出版报发过一篇争鸣文章:《读者不是上帝》,今年又见第五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与之立论相同的文章:《“读者是上帝”质疑》。前文将我国出版界一度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书刊市场一再泛起的“黄潮”,归咎于“读者是上帝”这句口号;后文通过逻辑演绎对这句口号提出了质疑,其要点是:1、“读者”这个概念涵盖了国内外、敌我友所有受众,他们相互存在着立场、信仰、观点、觉悟、素养、爱好、情趣的种种差异;2、称“读者是上帝”,意味着对一切读者的一切愿望、意见和要求都要依从和迎合;3、结论:这句口号有悖  相似文献   

20.
新闻线索是新闻之源,特别是今天各媒体之间竞争激烈,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独家的第一手材料,这样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线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鼓励记者在获得更多的线索上下功夫。记者获得线索的途径很多,我大致归纳了四种:一是从重大政策、活动及讲话、会议中获得。二是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通过亲友、朋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记者都有可能发现新闻线索,这就需要记者要时时睁着“新闻眼”。三是报纸、网络和其它媒体,这里有大量的新闻资源,有很多新闻可以开启记者的视野,帮记者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四是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