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系统描述海军护法史的开荒作─—《护法舰队史》简评邬和镒(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护法舰队史》一书,是迄今国内第一部以一支海军舰队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填补了近代海军史的一段空白,为深人研究海军革命斗争及护法运动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著者汤锐...  相似文献   

2.
高士振 《湖北档案》2001,(10):10-12
黎元洪策反萨镇冰 1911年12月12日,湖北革命党攻占汉阳、汉口重镇,清廷急派海军司令萨镇冰率海军主力舰队急驶镇压.萨镇冰大小舰艇30多艘横戈在武汉江面.  相似文献   

3.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权衡利弊,决心即使牺牲全部海军,也要争取战争主动。于是,蒋介石命令海军部长陈绍宽上将.急调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并征用民船,开往江阴水道,构筑严密封锁线,以图堵死早已进入长江内河的日本海军第二三舰队的10艘战舰。如此机密大事被日本特务机关获悉,就在中国军舰所筑封锁线即将成功之时,日舰已经一一驶出江阴。中国海军先发制人的战机从此错过.中国海军即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正>它是大清帝国的首支海军舰队,它的实力远比北洋舰队更加强大,西方的军史中称其为中英联合舰队。大清国在最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为它准备了巨款,而英国人也毫不吝啬地为它配置了许多先进装备。成军后,它却在政治的口水战中迅速消亡……  相似文献   

5.
司彦文 《军事记者》2008,(12):19-21
去年11月28日,我国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抵达日本东京访问。这是自1886年和1891年北洋舰队两次访问日本后的100多年来,中国军舰第一次到访日本,更是新中国人民海军军舰首次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我作为军事记者,先期飞抵东京,全程采访这次出访活动。  相似文献   

6.
作者论列北洋海军的装备、人员培训,大沽、旅顺口和威海卫基地的布置,海军章程的制定,海军衙门的机构设置,经费收支及与颐和园工程的关系,中日甲午之战以及福建舰队与江苏舰队的发展等。更进一步,作者企图经由海军现代化的"个案研究",探讨中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历程中所发生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已建立海军,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海军起义反清,配合岸上的陆军起义,为革命的成功补益良多。张怿伯所著《辛亥海军举义记》,记载了海军起义的过程。作者当时为北洋海军海琛号巡洋舰的正电官(电台台长),因受革命思潮的影响,策动舰队官兵起义,担任了号召、策划、联络的角色,是整个起义的灵魂人物。本书写于1940年,封面为牛  相似文献   

8.
王标 《湖北档案》2012,(10):35-36
1956年6月访问上海的的苏联太平洋舰队,由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切库洛夫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巡洋舰"德米特里·巴热尔斯基"号和驱逐舰"智谋"号、"启蒙"号3艘军舰及官兵2183人。这3艘军舰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建造的新型军舰,在苏联服役海军舰艇序列里均属于主力舰。巡洋舰"德米特里·巴热尔斯基"号,排水量16万吨,时速31节,舰员1600余名。  相似文献   

9.
5月8日多云间阴,偏东风5-6级。今日,在南纬6°,西经129°47’洋面,中国海上航天测量船“远望2号”与中国海军舰队编队相遇。海军舰队编队是跨东西、南北半球,先后访问了美国的夏威夷、圣迭戈,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秘鲁的卡亚俄,智利的瓦耳帕莱索等四国五港,实现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横渡太平洋。太平洋上白茫茫一片,中浪中涌。两船相遇时,是海军舰队编队从智利返航的途中。当巨轮鸣笛相互问候时,风声、雨声、欢呼声在甲板上此起彼伏,船员们用望远镜、照相机的镜头伸向右航海域。一次寓意深刻的相遇,似两位巨人的会见。是崛…  相似文献   

10.
曾经的“长治”舰 20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一舰队有一艘令人注目的战舰“长治”号。在整个国民党海军中,它是战术技术性能仅次于“重庆”号巡洋舰的少数战舰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南京、台北受降典礼日军投降代表两处错误及更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南京受降典礼有日军投降代表七人:陆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签字人)、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少将、参谋小笠原清中佐,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司令福田良三海军中将,陆军第10方面军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陆军南方军直属第38军(驻法属越南北部)参谋三泽昌雄大佐。10月25日台北受降典礼日军投降代表有陆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大将、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海军高雄警备府参谋长中泽佑海军少将等五人。关于上述事件资料中普遍存有两处错误。1.将第10方面军参谋长山春树错为“谏山春树”。如下几种资…  相似文献   

12.
1937年8月13日,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8月14日,松井石根大将指挥的日本上海派遣军,与长谷川清中将指挥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协同作战,进犯上海,空袭南京. 日军空袭南京与南京空战 淞沪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空军派出轰炸机,对停泊在上海海面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进行轰炸.15日,日军第3舰队海军航空兵的27架轰炸机飞越东海,对南京进行空袭,其中16架飞进市区上空,轰炸大校场一带以及八府塘居民区,并对大行宫、中山东路一带进行扫射.中国的首都防空司令部令南京机场空军以及防空部队的高射炮兵对日军飞机迎战还击,击落日军飞机6架.当时,首都防空司令部在雨花台、富贵山、北极阁筑有防空工事,配属有防空学校高射炮兵第22团、第24团以及教导总队的炮兵部队.  相似文献   

13.
马俊 《中国广播》2008,(9):68-71
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广播访谈节日《从黄水海军到蓝水海军》,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一南军事论坛”节目中连续播发的系列访谈“中国海军舰队横跨太平洋”中的开篇之作,主题突出,立意深远,现场感强,其不断创新的节目形态,主持人与访谈嘉宾良好的互动都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回味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人民海军》报──与各舰队联办新闻摄影培训班3月间日至24日,由《人民海军》报社与南海舰队联办的新闻摄影骨干培训班在广西北海市海军部队进行了第一阶段以摄影基础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学习。17名来自基层部队的新闻报道员在这里进行了为期8天的刻苦学习和勤奋实践,他们上高山、下海岛、登舰艇顶风踏浪,拍摄了1000多幅作品,经过理论考核均以优异的成绩全部领到“结业证书”。这次办班旨在培养海军的新闻摄影人才,提高基层部队图片报道质量。培训班办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结束后,学员将分赴各部队深入基层采访实习。该报与南海舰队联…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中,由于国民党政府军队6月9日于花园口决开黄河,日军被迫废止溯淮西进的作战计划,改以第11军(辖第6、第9、第27.第101、第106师团等)为主力,在海军舰队支援下,挟江西犯武汉,以第2军(辖第3、第10、第13、第16师团等)为辅,进攻大别山,协同第11军作战.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的屈辱从海防的崩溃开始的,为修补和缝缀破碎了的防线,便有了创办近代海军的历史活动.清政府先后组建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近代海军.但是囿于财力,清政府决定采取优先发展北洋海军的方针.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的颁布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大清帝国花费巨资和大量心血编织的第一个海上强国之梦,清政府对其抱以热望.然而这支曾经一度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位居亚洲第一的龙旗舰队,却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了.  相似文献   

17.
就在解放军即将渡江之时,一支英国舰队强行通过解放军的防区,去增援前一天同解放军发生炮战的"紫石英"号.我特纵炮团向英国舰队发出警告.英舰自恃甲坚炮巨,置我警告于不顾,反向我轰击,显示威力.沿江炮兵一齐开火,霎时间,英舰纷纷中弹,冒起滚滚浓烟."伦敦"号目标最大,中弹最多.一发美制105榴弹击中其指挥塔,弹片撕裂梅登中将白净而笔挺的海军制服,舰长卡扎勒负伤.英国舰队被迫溃驶上海.  相似文献   

18.
1948年2月,国民党海军重组“海防第二舰队”。配合陆军担负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500多公里的长江防务。虽然该舰队都是些破旧的小舰只——“惠安”、“吉安”、“营口”三艘护航驱逐舰和“安东”、“永绥”、“江犀”三艘炮舰以及两个炮艇队,但其部署在长江一线阻挡人民解放军渡江,确是一患。为避免渡江部队不必要的伤亡,我地下党开展了一场秘密策反……  相似文献   

19.
记者题记 2008年12月26日,美丽的三亚军港,天蓝海蓝,椰树在海风中轻轻摇曳,满旗招展的3艘现代化的战舰整装待发,我们和800多名护航勇士一起,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这是一支即将远航的舰队,这是一项无上荣光的使命。为国出征、为和平护航,坚决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重大决策,向全世界昭示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示我人民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决心和能力,我海军官兵义不容辞。11天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越4个时区,航行4400多海里,顺利抵达任务海区。此刻,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官兵向这片陌生的大海庄严宣告——亚丁湾,中国海军来了!  相似文献   

20.
综合 《兰台内外》2013,(4):17-18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3万多发炮弹猛轰金门,震惊了全世界。毛泽东决定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仅仅通过炮轰的方式来封锁金门,造成一种气势和压力,迫使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从而收复全部沿海岛屿。然而顾及到美国对炮击行动的反应,毛泽东想借中苏同盟的力量,达到威慑美国的目的。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提出关于中苏共同建立海军舰队的建议,恰恰提供了一个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