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北宋学者欧阳修的<易>学著述进行考察评说,指出欧阳修<易>学思想以"义理"为归依,落实于"人事"的特点;以及他大胆疑古,开启辨正经典之学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3.
今人对张载<正蒙>多视之为一种论天道的宇宙论.船山则不然.他的<正蒙注>明显地注重其人道论的意义,他在<正蒙注·太和篇>、<乾称篇>及<正蒙注>序等注、论中对<正蒙>大义作了明确的说明.这种说明是船山对自己思想的说明,其思想主题可归结为"原始终以立中道","贞生死以明善恶","存神尽性以全归本体",旨在"希张横渠之正学",寻找儒学正统以排佛老而正人心.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词话>中的"以唱代言"现象存在着一个在后二十一回中遽增的情况,这说明<金瓶梅词话>后二十一回与前七十九回(除去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实为七十四回)在创作时并非出于一时或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5.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仅就其诗歌的"洗旧翻新"手法就可以看到<红楼梦>对前人小说的学习和突破,真正做到了"诗体众备",变闲为用.  相似文献   

7.
程知节本名程咬金,<程知节墓志铭>和<程知节碑文>的内容,与两<唐书>的<程知节传>有不少出入.隋末,程知节先加入瓦岗军,接着又为洛阳隋军将领王世充麾下,最后降唐,成为秦王集团的骨干成员.为了夺取太子地位,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程知节是参加事变的主要成员之一.但两<唐书·尉迟敬德传>所载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员名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程知节墓志铭>和<程知节碑文>,都有力地说明了程知节是积极的参加者,其史料价值颇为珍贵,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章",历代注家阐释疏解,字斟句酌,以意逆志,亦各有会心,有裨于世道匪浅.然细绎文本,且联系<论语>全书,尤其是就孔门为学与交友之关系而论,则历代旧注旧疏皆不免隔靴搔痒.考<管子·弟子职>云"朝益暮习,小心翼翼."又云"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则"习"者,"各就其友,相切相磋",是"学而时习"为"时时(或按时)各就其友讲论切磋"之谓也.而孔门为学以养成君子为职志,以友朋讲论切磋为砥励君子人格之不二法门,且于讲论切磋之际,不以人不知解而怨愤,是即为"君子"矣.其事良难,故孔子尤重之,是<论语>编纂者取置于首篇首章也.而证之以朱、陆鹅湖之会,朱子亦不免"大不怿",足与"学而"章义相发.  相似文献   

9.
<史记>、<汉书>载苏武之父苏建为"杜陵人",<新唐书>栽苏建为"武功杜陵"人.从相关资料分析,苏建籍贯应是"杜县"而非"杜陵","杜陵"是"杜县"之讹,"武功杜陵"之说亦不可信.  相似文献   

10.
<史记>"八书"中,<天官书>、<封禅书>主要阐述天地之事,<律书>、<历书>通阴阳五行八正之气,<礼书>、<乐书>阐述使天地人达到和谐统一的"礼"和"乐",即文明与文化,<河渠书>、<平准书>"人事"是举隅."八书"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宇宙发生因素,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  相似文献   

11.
禹乐<九歌>之九本非数字,而是禹族龙蛇图腾.<九歌>本是龙歌--禹族祭祀图腾、宗神之歌;夏后禹时升格为"天帝乐",夏启"窃以下用".夏<九歌>南辕北辙周<九歌>--托古隆礼之赝品;楚<九歌>--原始巫歌之余韵.  相似文献   

12.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判断此诗作年的坚强证据.<诗@豳风@七月>绎释进一步对相关疑难词句作了疏通.  相似文献   

13.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首篇,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心雕龙学"研究者对"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本文能过对"易道"之"道"与"原道"之"道"的比较、<易传>解易理论对"原道"论的影响等问题的阐析,探讨"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和<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郑卫之音"被指斥为"亡国之音",南宋朱熹变本加厉地将其中的情诗斥为"淫诗"或"淫奔之诗",将其中的女子斥为"淫女"或"淫妇",使人对郑诗有了成见.本文从原作入手,参以文献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郑风>和朱熹的思辩精神及理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解释了朱熹"郑声之淫"的具体指向和产生这一观点的根源.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郑诗>和朱熹的诗论必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易传>的官学传统分析其具体性的学术特征.以<系辞上传>第十二章的上下文语境为主,指出文中"形而上"之所指乃"当下未形"之状,所以此"道"近似<易传>屡屡提及的"幾"之语义.由此出发,分析了"形而上"之"道"的形式化过程"形而上"→"形以前"(汉)→"形"之"上"(魏、晋、隋、唐)→"形而上"之"理(宋).通过比较以评价<易传>"形而上学"的得失由对"当下未形"之"幾"的把握,而重视感受性及知识中的"默会"成份,由此导向重视知识及境界的圆融性,不主抽象偏执;但感受性须落实到具体个体,不利于纯粹知识系统的建立.由对"当下"状态的重视,而强调"道"的合(人)情、合(天)理、合(法)则,不以偏概全,而以"时"为"中";但"随时变异以从道",客观上不利于"正义"观念的绝对化,所以中国缺少"自然法"传统.用"中"之"道"在"王"则容易蔽于"具体的政治性",而以"时"中"为手段,在百姓则容易流为"乡愿"的两可态度."道德"和"法"的绝对化、神圣性皆付阙如.  相似文献   

16.
时下,在佛学界有不少人重犯着三个错误认为立"天台宗"乃是智(岂页)所为;"五时八教"也是智(岂页)提出来的;把<法华经>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天台宗思想.史料充分说明立"天台宗"法统始于湛然,成于五代吴越王;提出"五时八教"的,也是湛然;只有站在天台宗的立场上理解<法华经>,才能使两者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17.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18.
解读"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应摆脱"色"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字面意思所惑,才能理解其真义."自色悟空"表现了空空道人的理性思考.经此一"悟",他才如酣梦惊觉,认识和信仰翻然生变,原来厚地高天,自古及今,人间之"至情"无时不在,佛家所谓"色"空",实为自家心造的幻影.由此解悟,空空道人才易道为僧,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作者匠心独运,于开卷处巧妙地映现了宝玉的精神面影,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9.
"自裁"本有"自我约束"之义,并非杜撰宋徽宗崇宁五年自杀的惊人史料;<声声慢>中无论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都与"终风且暴"无关;<感怀>诗"公路可怜"中的"公路"借指明诚,而非"公廨";<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的题旨是与众姊妹"惜别伤离",并无被疏之怨;把"武陵人远"理解为刘、阮天台之遇,缺乏语言前提和内涵相关;"明诚纳妾说"没有实证性的文献材料,"破译"作品只是循环论证,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20.
说山道海     
本短文说明<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中"擅山海之富"之"海"不是"海洋"之海,而"富"不是"财富",而是"富饶"之"富".原因是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又与"居林川之饶"为互文句.又据<康熙字典>等"物产富饶处为海",以证明本文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