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不断追求美的过程.而美的追求离不开美的教育.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懂得美与人、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活中,将承载着传承民族文明,肩负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任,学生应该具备审美能力和审美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学习本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和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学是一门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和艺术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对美好的人、事、物产生兴趣,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感知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本文从音乐教学中的思想引导、音乐感受、雅俗共赏等方面探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白玉玲 《中国教师》2013,(19):72-73
人文阅读是一个民族阅读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阅读文化的本质。人文阅读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阅读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愉悦身心的人文阅读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神圣与美好。通过阅读活动可引领学生认识并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  相似文献   

5.
爱,教育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爱的教育是为了能让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也是一种爱的传承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通过赞赏、公平、理解、惩罚的爱,道出爱的教育的方法与真谛.  相似文献   

6.
蔡莹莹 《考试周刊》2013,(10):41-41
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学会与人共处,善于与人交流,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我们可以从激趣导入、理解词句、填补空白、指导看图、复述表演、写作训练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自主能力的形成。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了解实事政治。主要介绍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巧设疑问拓展学生思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生活化开展教学、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8.
《与象共舞》描写的是泰国人与象和谐相处的关系,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提高欣赏语言的能力,又要体验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从而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得到一次德育的洗礼。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3,(5):74-75
<正>和谐的本义是:融洽、调和,指配合得适当匀称,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一种价值观。我所理解的"和谐课堂"是一种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和一种美好的教学氛围。由于"和谐"的本义中就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意思。因此我认为和谐课堂教学的实现也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把教材的组织,课堂  相似文献   

10.
樊庆红 《考试周刊》2013,(60):126-127
地理实践活动是指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验证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实践性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对人地和谐的认同及对各种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的感悟,通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梁小飞 《考试周刊》2015,(7):145-146
<正>一、教学理念遵循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层面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矛盾的概念;理解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对立与统一、内因与外因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寻美作文训练就是把作文教学与美育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好思想的熏陶下,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它对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美的能力起着积极作用。现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寻美作文的训练,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范敏 《云南教育》2008,(7):64-64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本课教学将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把握全文内容;采用个人读,齐读、引读、赛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感悟人与树之间关系亲密、和谐,懂得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的道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的叙述结构、描写介入、叙述视角三个方面,对郑振铎的《猫》一文进行细读,以分析“情节”为主线,理解和领悟《猫》一文传达的独特人生经验,从而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与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兵法》,其本意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能称之为“和谐”的事物,必须是美好的、协调的。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相得益彰,则是教育的和谐。和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都感到愉悦的、卓有成效的。古人曰:“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其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还…  相似文献   

16.
魏宝玉 《课外阅读》2011,(11):304-305
【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诗词大多具有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清新等特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与和谐的心灵。本文我将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力的训练。2、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想。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设想:这首诗中对  相似文献   

18.
美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能促进人的道德、人格的完善,有助于促进人的智力开发,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愉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上海市浦东新区罗山小学尝试在德育体验、课堂学习、艺体活动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通过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行为美的刺激,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美的能力,实现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染人,以美的实践锻炼人,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美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则要求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或收集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的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协作能力,学会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新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升华。一、创设和谐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和谐,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的目的。而人的和谐,应从小培养,从行为到品德逐步完善。还应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德育的过程、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使学生逐渐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和谐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