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品德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进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  相似文献   

2.
正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商最为有效的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观念给我们启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是该课程教学的有效载体,应贯穿于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  相似文献   

3.
曹雯 《生活教育》2011,(6):76-7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性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的目标。为此品德和社会课要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自主活动",破除教学枯燥说教  相似文献   

4.
"有效教学"大背景下,基于对小学品德教学"以生为本"这一主体理念的再度审视与思考,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品德教学应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小学品德课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6.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2):46-4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综合素养的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活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深度参与中探究、体验、自悟、共享和习得。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凌驾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上的,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觉得呆板沉闷,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习兴趣开始逐渐丧失,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课改提出:"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鉴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品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刘金英 《学周刊C版》2010,(8):110-1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面我就情境创设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的有效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当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率很低,新课标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植根于生活。那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对此问题做出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合作学习形式化倾向严重、小组成员任务固化、合作时间缺乏科学规划、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效果仍不理想。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以下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骏瑛 《学子》2013,(3):31
要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让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力求三序合一,师生思维同频共振,形成教与学和谐的共同体。一、心理上:角色定位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小学品德"诚实是金"第二课时,重点是: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同样是一个诚实、勇敢的好孩子。难点在于把"诚实"的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做到人前人后诚实如一。在第一  相似文献   

14.
李英子  张伟 《学子》2016,(6):31
品德与生活课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鉴于其非应试科目之故,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家长们也多关心孩子的语、数、英三大主科成绩,对于品德与生活课很难形成正确认识,再加上长期以来该课程的学习多局限在教室内作"封闭""静态"的解读,缺少孩子们的主体参与,更缺少课外家庭、社会的体验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可谓是"有形无实"。这些年,我注重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实践活动是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课前调查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成效。学生自主调查能力的不足是长期以来品德学科的"短板",因此指导调查——通过调查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成为了学生有效提升品德学科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从制定活动安排表,邀请家长参与督促,指导学生收集调查三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课  相似文献   

16.
<正>在儿童学习中,通常由游戏开始,让学生体验快乐,发展智力,逐步形成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采取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使其在愉悦环境中主动获取知识,获得教育,提高能力。一、小学品德教学中常见的游戏类型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游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水之源",课堂教学将枯燥乏味、举步维艰。以"生本课堂"为基点,从"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索一条小学品德学科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路径,实现提升前置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交流与沟通,从而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与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到喜悦,在学习中促进个体品德与情感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面参与中落实全体参与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备课过程,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程序和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9.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20.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受到品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对品德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品德教学,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