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和学好除法的"突破点"。学生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教师只需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正确的"平均分"概念。  相似文献   

2.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从而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安排:  相似文献   

3.
邱廷建 《辽宁教育》2006,(1):99-10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断: 活动一: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师创设情境: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一共有几朵呀?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该怎样插呢?  相似文献   

5.
曾嘉欣 《新教师》2023,(2):65-66
数学是具有结构化特点的学科,结构化教学可把知识内容进行梳理、串联、整合,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平均分”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在结构化视域下帮助学生在高点认识本体知识,全局性地把握知识结构,让“平均分”的种子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6.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将面临一个挑战,既要实现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认知突破。又要沟通“一个物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与“一个整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7.
动手做数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数学现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具有积极意义。"动手做"可以加深对"平均分"概念与方法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吕权珍 《广西教育》2014,(41):82-82
正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为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感知,形成可靠的表象,建立牢固的模型,都将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编排,抓住学生的实情,科学引领学生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平均分概念,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加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注重学生积累,打造朴实的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改革以来,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关注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知识获取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感悟数学、理解数学、爱上数学的过程。与过程相对应的是结果。所谓结果,通常指确定的结论、最终的答案、预期的目标,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规律等都可以看成确定的结论。关于过程  相似文献   

10.
"平均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与除法运算、用除法解决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教材十分重视平均分物的教学活动对除法概念理解的支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选取、过程经历和多元表征,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帮助儿童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平均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是建构除法意义的主要基石。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应把握好除法的起始教学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并适时建构数学模型,以组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轻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具备发展性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平均分”是形成除法含义的基础。在“平均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分物比较”“规范操作“”适度回顾”等过程,概括出“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即“等分”与“包含”,并用“相同减数连减”的形式记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 (出示主题图) 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出门郊游,他们带了很多吃的。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认识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材呈现的"平均分"提出了异议,追根溯源,并非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是教材的编排引发歧义。  相似文献   

15.
一、我的认识 《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之一是这样描述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意义的理解和构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而教”。  相似文献   

16.
“三象一作”(现象、心象、抽象、操作)的数学认知过程(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及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遵循这一认知过程,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学生搜集、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再通过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心智图像,最后通过层层抽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认识平均分”时,注意创设现象情境,着力于多种分法形象的积累;激活心智图像,着力于平均分内涵的清晰;进行数学抽象,着力于平均分概念的形成;开展操作活动,着力于平均分本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世界互联网最热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这种技术通过网络把虚拟图像、文字、音效等现实生活场景叠加在一起,帮助用户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比如,在巴黎、巴塞罗那、伦敦等大城市,游客可以一眼就看到最近的地铁站;用手机摄像头扫过帅哥美女,就可以看到他/她在社交网站上公开的资料;扫过卢浮宫,关于她的照片,展览信息,周围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间,多媒体总在公开课上粉墨登场,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去年下乡支教,由于那里的学校没有多媒体,如何利用、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便成了我备课中的一大思考问题。当时正逢橘子成熟季节,我想:“何不因地取材,充分利用此学习材料呢?”一番思考后,便有了如下的一些想法与实践,现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包括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式子等,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形式化等特点。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数学语言,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信地进行数学交流。教学"认识平均分"时,巧妙过渡、愤悱启发、动手操作及转换语言等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