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文本,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加深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静态美;通过推敲文本的词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动态美;通过感受课文的情境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古族人民的心灵美;通过领悟课文的感情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汉之间的感情美;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祖...  相似文献   

2.
现行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美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备课时,教师要走进文本,挖掘美、领悟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通过创设情境、诵读、想象、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发现文本的语言之美、情境之美、整体之美,使他们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情感的历练。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提升审美素质。创设情境感知美。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音乐和图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结合新课标要求,充分重视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艺术直觉,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从文本出发,抓住语言这个基本要素,让学生通过艺术直觉思维去领悟作品的魅力、艺术情感,从而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领悟文章情感中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感情。在教学中,要通过激情式导课,触发学生情感;要引导学生通过深情式品读,融入文本情感;还要通过情感式结课,延伸文本情感。  相似文献   

6.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以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融入自身情感与经历,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领悟文本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诵读,使其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一、注意范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言语美感是美的语言和美的精神在学习主体心灵上的同构物。言语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对语言中所含美的因素的领悟程度.影响着人的语言活动的质量。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言语之美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达成这一目标,靠的不只是对文本的理性解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即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领悟文本内在的意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诵读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对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情与意、提高  相似文献   

9.
言语美感是美的语言和美的精神在学习主体心灵上的同构物。言语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对语言中所含美的因素的领悟程度,影响着人的语言活动的质量。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言语之美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提炼文本中美的材料唤起学生对言语美的感悟力。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美感,必须以美的语言材料为依凭学生的言语美感是由语言材料唤起的。如果语言材料不美,就失去审美的基础。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课本而言,关键的不是要教师去选,而是要教师去钻,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语文教师备课,首要的就…  相似文献   

10.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中,去感受文本之美,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题。教师应立足儿童本位,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转变视角,引领学生感知内涵的立体之美;通过体验人物,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情韵之美。  相似文献   

11.
盛莉 《教育》2011,(36):46-47
<正>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用替换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一些词语或句子的精准和贴切,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既可以提高其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品位能力,也可以延伸到对其它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文章写作中去,促进自己精心揣摩的语言和文章的构思。笔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替换、比较、揣摩感知课文语言的精妙所在,领悟作者独具匠心和作品的神韵,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学以致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植根文本,沉潜言语之中,从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精神,即强化语文教学语言实践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在言语的字里行间,体会言语之妙,领悟言语之美,从而获得言语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是贯彻落实课标修订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独立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文本的领悟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细读文本,找出学生看不见、看不懂的地方,引领学生从"一望而知"进入到"一望无知",使学生能够深读文本,进而通过语言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4.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文章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推敲、想象填补、涵泳诵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上方法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钥匙.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母语之美。  相似文献   

15.
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表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传递人类文化、塑造人类心灵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鳃读文本,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中的美词、美句,更需要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去品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欣赏文学作品主要从三方面人手: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是文学欣赏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一枝一叶的细节,挖掘其中的语言韵味,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呢?  相似文献   

17.
黄玉立 《教师》2012,(36):62-62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有多种形式: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其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最后,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了实现通过对话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以下几点:一要让学生在阅读期待中动情;二要让学生在领悟文本语言的神韵中移情;三要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抒情;四要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融情。  相似文献   

18.
胡学记 《考试周刊》2011,(82):128-129
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给学生有关这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还要教会学生发现、欣赏、领悟这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内在美,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真正提高英语修养,使英语的教与学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拉萨的天空》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拉萨蔚蓝的天空,同时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之情。全文用词生动灵活,尤其是对蔚蓝天空的描述更是鲜明独特。因此,在指导学生发现、感受、领悟文本内蕴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触摸到文本的内涵,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碰撞。一、发现美语文阅读的本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文字的外在美,才能进一步发现文本的内在之美。要让  相似文献   

20.
王倩 《文教资料》2010,(28):61-62
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言能力。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归纳出几点培养学生语感的训练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感受文章的音韵美;抓住字词句分析,在比较中理解语言美;运用形象思维,展开冥想,在脑海中浮现文字所提供的画面,领略画面美;让学生结合实际.反复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