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创立的"从游"式教育传统的核心精神在于,学生在跟从教师游学过程中亲身体验并分享其治学经验、探究精神和人格风范,逐步成长为创新人才。孔子开创并实践的从游式教学方式及其精神,同美国《博伊报告》在教育目的、方式和措施等方面存在相互发明的关联。这显示中国古典"从游"式教育传统可转化为现代大学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措施的途径。中国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应通过开展"从游"式本科教育,让孔子创立的"从游"式教育传统与探究式教育等当代大学教育成果实现新的综合和转化。这种让本科生在与导师和学长的游学中分享学术体验、激活研究兴趣并培育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综合、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让本科生在学术濡染中成长为具有探究精神的艺术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所学知识的不同往往导致师生关系的差异。客观知识之学,让学生与教师成为功能化的存在,致使疏离型师生关系的产生;以思考与判断能力为核心的建构性知识之学,要求教师自身有所"游",并在教育交往中使得学生"从游"于自身,但其有可能导致学生视教师为权威;面对整全知识,教师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友伴,"共游"向整全之知。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学"地位—权力情感理论"的视角来看,师生关系是基于教育内容的情感互动关系,是基于平等地位的对话关系,是基于情感认同的相互促进关系。当下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有:师生专注于知识,缺少情感互动;师生地位不平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师生间存在代沟,缺乏情感认同等。可以从互动、平等、共游三个维度重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庄子之"游"进行解析.文章首先从游玩、游戏和游心三个方面发掘"游"的内涵,然后结合"游"的涵义,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等视角透视庄子的"游"所呈现出来的自由、虚静的审美特征,最后考察庄子之"游"对文艺创作、文学理论和审美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将师生关系概括为"从游"。他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仰慕先生,追随先生学习高等教育学自1990年代始。从作为编外弟子自觉学习先生的论著,到1994年入室受业三年,再到博士毕业后专门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迄今已历三十载。30年来,先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从游玩、游戏和游心三个方面发掘"游"的内涵,然后结合"游"的涵义,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等视角透视庄子的"游"所呈现出来的自由、虚静的审美特征,最后考察庄子之"游"对文艺创作、文学理论和审美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一、"游"美的原始胎记"游"的精神性和审美性,自"游"最初产生时就已蕴涵。游的初文写作:"斿"。从造字的初形看,"游"乃人执旗子之形。"游"之本意,许慎《说文》云:"游,旌旗之流也。"[1]意思是说,"游"是指旌旗在风中的自由流动之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游"字作了进一步解释:"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2]段注的"旗之游",认为游的本义依然为飘动的旌旗,后引申为旗上连缀的飘带的统称。飘带是作为飘动的飘带而被先民理解的,在先民那里飘  相似文献   

8.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给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法"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说唱"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热情、激励性语言让学生进入"学有所成"的学习状态等四个方面就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正《光明日报》,2014年4月15日春游,如今早已从不少人孩提时的美好记忆变成了一场"游不游、怎么游"的论战。而4月10日发生的一场意外的春游交通事故,更是为举步维艰的春游之行浇了一盆冷水:海南省澄迈县一辆载满春游学生的客车发生侧翻,8名小学生当场死亡,32名小学生受伤。当晚和第二天,海南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纷纷下发紧急通知,强调"严格审批学校组  相似文献   

10.
打开语文课堂和生活实际的通道,让学生有相关的语言储备,培养孩子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孩子会讲得体的话,善观窗外之景,能大胆地去体验与提问,从"修学游"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在生活中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1.
从游仙的形态与指向两个方面,对先唐文学中游仙主题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仙"代表着不死的信仰,包括灵魂不死与肉体不死的双重含义;而"游"则代表了求仙的努力和成仙的境界,它存在神游与形游两种状态,指向仙境、人间、甚至冥界.先唐文学游仙主题的表现模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模块游考"时,我们发现各模块之间没有关联,一些模块的设计流于形式。主题式"模块游考"以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做串联,以阅读为载体,在一个大主题的引领下,进行低段语文"模块游考"的学科评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得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大师、大学生和谐互动之学,是教师导引、学生从游之学。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日,‘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先生对“大学之道”的论述,影响深植于清华,而远播于厦大。  相似文献   

14.
<正>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位教师教"游"字:一位教师强调"这个字是左中右结构,左边三点水,中间是个‘方',右边是横撇下加个‘子"";另一位教师先调动学生说说有没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的思维一下动起来,开始想办法,老师也交流"儿歌法":方方一口小池塘,大人带着小孩子,快快乐乐一起游。从课堂的学习状态看,后一堂课上学生学得更积极。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备课上课应努力抓住学生学习思维的兴奋点。以于永正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草》前两句为例。  相似文献   

15.
"改革"虽只两字,但在我的课堂中,它却是一段文字,它是改变,改变观念、改变枯燥、改变理念。改革之后的音乐课不再是机械式的学歌、唱歌。而是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欣赏、玩乐的方式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让他们从玩中学,从游中学,从赏中学。  相似文献   

16.
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质量的仪器,学生对于"游码在标尺上每移动一格,就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增减一个质量一定的砝码"这一知识点感到难于理解。他们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游码在标尺上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游码对于支点的距离不断变化,所以使得游码对于支点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埋头答卷的考试形式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悄然发生变化,一种新的学业评价模式——模块游考,正成为全国各地小学低年级期末考试的主流。"模块游考"是以设计好的"模块",以学生喜欢的"游园"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测试,以取代传统书面的期末考试的一种学业评测方式。这种类似于游园活动的评价方式,更加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评价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8.
"游"以不同型态存在于历代文学中,成为源远流长的主题。"实境之游"使主体与自然有直接对话的机会,陶冶心灵,进而形诸诗文辞赋之中,是记游文学的主要类型。"游"若发生在想象的层次,主体心灵亦能产生美感,自如游走于虚与实的界域,产生对现实生命的观省。若要对"游"有更宏观的视野,自然要对传统文学中"游"的各种主要面向进行提炼。本文选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对传统文学中的实境、形上之游及其衍生的美学意义作一个简要的回溯。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里,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天涯海角.他们有从东北山区"走"来的,有从东南海边"游"来的,有从西北大草原"驰"来的,也有从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的人家"吟"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职高语文课堂活力不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社会"穿越"盛行的启示,基于建构主义、共情理论,从教材、教师、学生等课堂三要素深入探索了职高语文课堂"穿越"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文章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学生与作者间穿越、学生与文本间穿越、学生与学生间穿越、学生与教师间穿越等四个"穿越"教学的实施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