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读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工程,在关注编者视角和学生视角的基础上,教师也不能弱化自身的导学职能,为学生走向教材开辟一条认知通道,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提出要关注联系,在教师视角下对接新旧知识;转化链接,在教师视角下研制导学主线;制造冲突,在教师视角下迈向思维深处,从而在强化教师视角下提升教材研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读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研读教材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视角。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解读数学教材;从学生的知识经验视角去研读数学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视角去读懂数学教材。教师从学生视角研读数学教材的过程就是为学生开辟登山盘山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教材时,教师常常将目光紧紧盯在文本的意图、编者的初衷、国家教育的取向,这种出发点的错位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你教你的,我学我的”尴尬.为了不让这种尴尬重演,教师应重新审视、定位教育的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和视角分析教材.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的编著和设计有其合理性和权威性,但在实践教学中却并不一定具有适用性。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视角,深度把握教材,让例题更契合学生的思维疑点、指向学生的思路、关照学生的思维表述,使教材更适用于学生,更接地气。  相似文献   

5.
<正>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研读数学教材如"什么是周长"一课,教材安排了"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有趣的图形一周的长度"两幅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解读教材,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操作材料作为探究对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数学课标的解读来看,如果我们在教学前不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就很难将教材的价值彰显出来,也很难让学生习得"有用"的东西。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就必须对使用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视角挖掘教材中"有用"的东西,从而让教材中的价值真正呈现在学生的面  相似文献   

7.
<正>回顾十年的课程改革历程,尽管我们作了许多努力,但课堂效益还是不高,教学质量还是不令人满意,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还没有得到解决。在此,作为学科教研员,我以目前我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情况为例,谈几点初浅的认识。一、现状与原因1.知识体系不了解,不熟悉教材我县大多学校由于教师紧缺、教师工作岗位变动频繁、教师任课逐级聘任等原因,致使教师任教年级  相似文献   

8.
新形式下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成绩的好坏。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耐心教导学生、热情鼓励学生,形成成功——自励——自信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为了整体把握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落实单元教材的育人价值,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单元教材入手,基于学生视角精研细读,着重研读内容的结构体系,整体厘清脉络;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实施有效策略。从而提升育人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在尊重教材与尊重学生间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12.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很少对整册教材或整个单元进行研读,只是孤立地看一课读一课;还有一些教师只是就教材教教材,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导致教学盲目低效。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研读教材。一、研读教材,要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要想通透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就必须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思考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的地  相似文献   

13.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妇孺皆知的童话作品不知感动和影响过多少人。无论老人小孩,中国人或外国人,一旦接触这篇作品后便会从心底里升起一种悲怆的滋味,无法释怀,那个披着金黄卷发的漂亮小姑娘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同时.那悲惨的人生结局还有那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引起每个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走出教学内容“照搬”教材、教学方法死板被动、教学评价枯燥单一的误区,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情感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计算教学是当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建立在良好运算能力基础上。教师要立足生本教学理念,深化把握数学教材中计算内容的前后联系,在科学化整合过程中促使学生在计算实践中有效联系新旧知识,在构建、深化数学计算知识体系中最大化提高运算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常听同仁们打趣而又羡慕地讲:你们美术课,快活死了,在黑板上画幅画,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也常看到:"同课异构"的美术竞赛课中,各位参赛者各显神通,教学形式变化多样,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产生上述不良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少对教科书应有的解读和研究。课堂上,或轻描淡写讲授,完全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由发挥";或无视教材,搞所谓的"挖掘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随心所欲,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然欠佳。美术教师,亦需研读教材。只有悉心钻研教材,学会取舍、整合教材,教者才能避免对图文支离破碎的认识,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下面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的"教材把握力"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首要标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排结构,理清每一课时内容在所属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产生的背景及其蕴藏的思想方法,更应该从学生"学"的视角深入地把握教材,搭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思维之脉。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点,生活经验为助力,认知规律为中心,正确理解教材,合理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营造宽容、自信的氛围,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情,创设适宜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洋溢出浓郁的语文味,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胡国华 《文教资料》2010,(35):74-75
"尊重教材、关注学生、回归教材"的有效统一,是"超越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石。只有"超越教材、用好教材",语文课堂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者在分析自己设计的《月光启蒙》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比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对"尊重教材、关注学生、回归教材"的有效统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前,科学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教材研读,存在着浅读、偏读、过度解读等问题。 有些老师对于自以为很熟悉的内容,研读时往往浅尝辄止,不深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时照本宣科。有些老师研读教材时热衷于寻找其中的“新”与“奇”,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独到发现”,却淡化了教材编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如在《神奇的水》一课中挖掘“往水里放回形针”的现象,在《解释》一课中探究一幅小鸟脚印的多种原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