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言意兼得,本本分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言意兼得,实实在在投入朗读指导;言意兼得,清清楚楚明白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2.
实现言意兼得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教材为依托,从感知文本内容、探寻表达规律,尝试语言运用等方面,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文本,可以使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知道课文是如何写的,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可以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意,实现言意兼得,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体特点教学,实现言意兼得;把握文脉,反复诵读,实现言意兼得;读写结合,实现技能迁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资料的拓展无目标、无节制,导致资料占据主体地位,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核心,资料拓展要数量适中;要依标据本,资料拓展要紧扣准则;要言意兼得,资料拓展要由内而外;要关注联系,资料拓展要纵向突进,从而让学生合理整合资料,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和绘本阅读指导课上,教师要善于把读、写、绘这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在读写结合中促进学生言意兼得,在绘本阅读中推进读写互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动获取知识,即以学定教;同时还需要言意兼得,即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双“丰收”。在课堂中,如何以学定教,实现言意兼得是每一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爱之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相似文献   

8.
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思想理念、文本解读以及教学预设等几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在课文的对比处、详略处、独特处切入,引领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要强化语用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架设桥梁,在链接生活中选择语用点;以写促读,在攻克难点中选择语用点;言意兼得,在方法迁移中选择语用点;积累方法,在实践语用中选择语用点,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奠基。  相似文献   

10.
高枫  王晓春 《海南教育》2014,(10):75-76
理想的语文课是言意兼得的语文课。所谓言意兼得,指的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两方面都学有所获。这也是精致语文所追求的好课,是精致语文审美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面对语文教学中语用训练的误区,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文本特质入手,精心选择语用价值点、悉心设置语用环节。教学中要立足表达本位,实现语用训练言意兼得;强化联想体验,促进语用训练情意交融;链接生活资源,创设语用训练可感情境,从而走出语用训练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追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感悟、深入品析、联系对比、迁移运用等途径,引导学生既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又深刻领悟文章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阅读课堂言意和谐共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学习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运用。技术的学习是这样,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不遗余力;对于朗读的指导,花样百出;但对表达方法的体悟和学习运用,却或有或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我们的实践,追求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已不容置疑。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  相似文献   

15.
多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左右徘徊。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凸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把握年段目标,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紧扣文体特点,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整合课文,在对比中习得方法。打破束缚,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关注文本内容意蕴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言意兼得的同时有机突破他们语文学习的难点所在,更好地引领学生语言能力地不断生长。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整体,提炼文本的表达梗概;基于理解,紧扣文本的情节关键;基于梳理,厘清文本的内在层架;基于表达,揣摩文本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设定的言意兼得的学习目标,为学生顺利成长语言应用能力做出了清晰规划.教师在具体执行教学程序时,要从典词解读、佳句鉴赏、修辞分析、文段仿写等角度展开组织,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成长学科综合能力.言意兼得与学生语感成长目标高度一致,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做出研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叙事性作品结构故事、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通过角色对话、身份代入、想象补白、比较辨析等有针对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把握言与意之间的三维关系,在言意兼得中领悟文本言语的准确性、智慧与艺术,获得言语品质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