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1955年初到1958年9月,云南分批在边疆部分民族地区实行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从改革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以谈话、会议发言、会议纪要等多种方式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和西藏的土地改革产生影响。具体说来,云南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对川、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西藏虽然在土地改革前后发生了叛乱,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和平协商的方式,甚至四川的做法比云南的还要缓和。二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都是对多余的土地实行没收或者征收、征购,其它生产、生活资料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的康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部分,以及安多藏区部分。本文所指的康区,系指今甘孜藏族自治州所在的地域。本文就康区民众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机构设置、经费筹措、教育人员遴选及民众教育活动推动等进行论述,进而探析康区民众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康区被称为“四川之门户”、“西藏之后援”,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桥梁.为加强中央政府对藏区的管理,清初,乾隆皇帝对康区的瞻对、金川、三岩地区几次用兵.通过用兵康区,有效震慑了当地不法土司与“夹坝”(强盗),维护了川藏大道的畅通及其周边地区的稳定,使得内地与藏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效地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安多、康区、西藏作为藏族三大聚居区域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并非行政区域,严格地来说,安多、康区是地理空间概念与文化语言范围相结合的产物,藏族文化特色明朗,其形成时间可以大致确定为清代.从历史上来看,这两个区域经历着政治更迭、文化交融,共同缔造了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5.
妇女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 解放前,康区藏族妇女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的禁锢,使得康区藏族妇女主要从事家庭以内的事务,她们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较为低下的位置。解放后,随着我国各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广大康区藏族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使得她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康区乃中原进入西藏的战略要地,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政教合一,致使在当地设置的土司也必然具有双重的政治身份。清前期,朝廷曾在此实施过局部的"改土归流",然因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始终无法在此大规模建构直接统治机构,为此只能继续沿用土司制度略加羁縻。1840年后,特别是20世纪初赵尔丰主持的康区"改土归流"时,英俄等列强觊觎西藏,诱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与清王朝为敌,分裂祖国倾向日趋明显。清廷在西藏的经略决策不得不为之一改,必须凭借军事势力以对抗英俄的入侵。要军事卫藏,又不得不取道于康区,然该区土司割据,中梗于川、藏之间,致使西藏局势岌岌可危。如何经营西藏,以固川、滇、青屏障,成了当时国防之急务。为了巩固西南内陆边防,朝廷别无选择,只能在康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此政策的推行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做出了卓越贡献,进而也为民国时期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起源性语境中所蕴含的宇宙图式、人在其中的地位及信仰——价值体系,体现了康巴藏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基于叙事策略的叙事结构成分不仅共同完成了情节的叙事,也实现了故事的功能性叙事。由是观之,被故事主人公高度依赖的自然的人文和人文的自然,不仅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性力量,也已然使叙事结构重心具备了双重性:一方面是纯粹形式意义上的以情节为叙事结构的重心,另一方面是文化意义上的以环境为叙事结构的重心。  相似文献   

8.
从八邦寺文物看噶玛噶举派在康区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享有“小布达拉宫”之誉的德格八邦寺,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教派噶玛噶举派最有代表性的寺院。作者以亲眼所见该寺珍藏历代印、诰等文物,并参考有关史料和实地调查资料,从噶玛噶举派与康区的历史渊源、噶玛噶举派在康区重新兴起的原因等方面,论述了噶玛噶举派在康区的兴衰,从中探求藏传佛教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威廉·吉尔可谓近代西方主动且成功穿越康区的第一人。他在康区的游历考察活动,较深入地了解了康区的基本情况,取得了多方面成就,正式揭开了国际康区研究的序幕,对近代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代表作《金沙江》一书,系近代西方学者最早从学术史的角度论述入康外国人活动的著作,虽有其局限性,但因史料异常丰富,成为近代前期外国人认识康区的"百科全书",在他之后入康的许多外国人及其著述都以此书为圭臬。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笔下的康区也有多种形象。有人重文献;有人重现场考察和亲自体验;有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的文化去理解康区,难免生出偏见。任乃强先生则将文献、现场考察和亲自体验相结合,将康区放在历史、地理和民族的维度中去考察,其笔下的康区形象就客观准确得多,这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的康区,对于理解今天康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也有相当的作用。任先生《泸定导游》中有关化林坪的记述,是他学术关怀的体现,对于今天的康区调查研究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廷实行改书院、兴学堂的新政后,督抚士绅将选派留日师范生作为弭祸、兴国、造民、立教的重要手段来提倡,<学务纲要>更是极力倡导各省速派人员到东洋学习师范,四川留日师范教育因此得以发展起来,且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四川留日师范学生大多在日本接受的是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速成教育,不仅新学知识参差不齐,而且与传统文化存在疏离和冲突,部分人回国前后加入了同盟会并积极为四川引进民主革命思想与日本教育资源,大多数人回国后从事基层教育工作,部分优秀者还出任省县视学、地方军政官员等职,给四川教育转型、思想学术变迁、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清基督新教盲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吝建平 《培训与研究》2007,24(4):99-101
晚清新教入传中国后,传教士们发其悯心,以基督博爱胸怀,设学办校,救济盲人。以盲文教习盲人识字,又授之以各种技艺,实现其生活自养。尽管以传播宗教为主旨,但这项活动本身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首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清末实业政策和新教育的产生为背景,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开始兴起。铁路教育以派员留学、普通学堂开设铁路课程或附设铁路班、兴办专门的铁路学堂等形式进行。至清倾覆,包括铁路技术、铁路管理和铁路外交等学科的铁路教育体系粗略形成,最初的一批铁路人才得以培养,铁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但由于学堂隶属关系变化频仍、经费困绌、师资短缺等原因,使清末铁路教育的发展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4.
周谷平 《教育研究》2004,25(12):70-73
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晚清时期初出国门的知识人,以切身感受,记录了对西方教育的观察和考量。这些见闻尽管不免肤浅,甚或谬误,但为后人留下了认识异域教育的最初文本,在中西教育交流史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亦为中国教育尽快融入世界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15.
清末在西藏兴办的近代式的普通教育,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它给西藏封建农奴制腐化的社会注入了一些近代式的文明因素,近代式教育的文明之花从此开始在西藏萌芽。某些合理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同时清末西藏教育革新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6.
邵阳师范教育肇始于清末,发达于民国,民国时期是师范教育由兴起到发展的积累时期,也是关键时期。邵阳师范教育是在全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在清末朝廷新学制的颁行引领下,在省政府的指导督促下萌芽、基本定型并逐渐走向成熟,为邵阳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中小学教师骨干,是湖南省近代师范教育的生力军,也是全国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厘清近代邵阳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四大特点,分析指出了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国门洞开,大批外国人来华,他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到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记叙和评析,从另一种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我的"异域形象"。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前清末实行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基础。在以尊君尊孔为核心的教育宗旨指引下,清末兴起的中学堂实施了以读经讲经为重点的德育课程,推行了以制度考核为手段的德育管理,体现出社会转型期新旧杂糅、中体西用的时代特色。清末中学堂德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未实现其拯救统治危机的初衰。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前清末实行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基础。在以尊君尊孔为核心的教育宗旨指引下,清末兴起的中学堂实施了以读经讲经为重点的德育课程,推行了以制度考核为手段的德育管理,体现出社会转型期新旧杂糅、中体西用的时代特色。清末中学堂德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未实现其拯救统治危机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