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来,吴宓研究有日渐升温之势。《吴宓日记》的整理出版,为正确评价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吴宓痛恨五四新思潮提倡者的言论,常常是恶语相加,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式的批判。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正确”做法,但并不反对新文化,也不反对引进西学,而是主张新文化建设要探本求源、融会古今中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吴宓视作顽固、守旧的反动文人,他的学养足以使他具有了与新派人物对话的可能,可惜的是对话没有成为现实,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叶兆言的《陈旧人物》近日又出增订本,内容更为充实,收录了作者十余年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文化人物的散记,所记叙的人物涉及国学、文学、史学、书画各界,上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  相似文献   

6.
刘娟 《现代语文》2009,(11):80-81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风格的转型之作。文本以回忆往事的形式,重构了一个江南少年艰难孤独的成长历程。而在形形色色的事情和人物当中,"我"的祖父孙有元是一个意蕴丰厚又充满张力的人物,而且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祖父形象。  相似文献   

7.
《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和《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是作家周立波政治视角下的文化潜意识所造就的文化人物.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政治外形,文化内核;现实表现,历史影子.周立波的政治视角来源于他的政治思想,其文化潜意识则来源于他对生活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熟悉,是他深入生活的结果.在工农兵文学作家中,像周立波这样的作家其实不少.许许多多的工农兵文学作家,在以政治视角审察和表现生活时,都流露出了文化潜意识.以往好些论者称工农兵文学全是政治,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完全是政治的工农兵文学作品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刘宇 《考试周刊》2009,(47):39-40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或者普利策奖之类的能证明他文学成就的奖项,但他的《小镇畸人》确是美国文学史上堪称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新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他的作品深深影响着后一代作家的创作,其中包括"福克纳、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以及索尔·贝娄等一大批美国现当代作家"。福克纳称之为"我们这一代作家之父"。《小镇畸人》由引子《畸人志》和24篇独立又紧密相扣的短篇构成。贯穿全书的是乔治·威拉德,每个短篇中的人物都试图向他敞开心扉,或在某个方面对他构成影响。威拉德是"小镇人"的期待,更是"畸人"们的寄托,因此理解了威拉德的成长,也就理解了"畸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第7期《山花》"小说家自荐"栏目发表的是叶兆言的短篇小说《十一岁的墓地》,在创作谈中,作家坦承小说素材来自童年回忆。对于叶兆言这样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现在又有从未使用的童年经验入文,可谓弥足珍贵。十一岁的老木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曾被媒体盛赞为"最具潜力的作家"。小说《苏茜的世界》是艾丽斯·西伯德的代表作。在《苏茜的世界》中,艾丽斯·西伯德成功地塑造了杰克·沙蒙这一人物形象。杰克·沙蒙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的慈爱、有责任感以及锲而不舍精神给中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戴惠仙 《成才之路》2011,(11):67-67
记得,我在一期《小学语文报》上看到一篇题目为"105分的作文"文章。说的是当代的著名作家叶兆言,文化革命时期在江南一个小镇上四年级时,将七律《送瘟神》二首改为白话文,借题发挥,浮想联翩,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很多、很长,口气很大,气势豪迈。当时老师见了大加赞赏,并破格打了105分。从那以后,叶兆言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     
《中文自修》2010,(4):F0002-F0002
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1920年生于上海,本名张煐,张爱玲出身名门,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中学时代她已展露写作天分,1943年凭《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正式踏上文坛,《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使她成为40年代上海最炙手可热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一般描摹日常生活,深刻洞察人情世故。  相似文献   

13.
我国"80后"作家安东尼的代表作《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深受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小王子》影响。两位作家均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染尘埃的童心铸造了属于自己的B612星球。文章从成长主题、人物象征和存在主义三个角度剖析他们在童话艺术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本期最值得关注的是两部续完的长篇,张翎的《金山》(《人民文学》第5期)和王刚的《福布斯咒语》(《当代》第3期)。张翎以如今在海外作家身上特别突出的"拙劲"正面强攻了北美华人史,虽然在对历史纵深的把握和对移民原生经验的开掘上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拉起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框架,细节也多细腻感人之处,在有关华人移民史题材的书写史上,《金山》将是一部绕不过去的作品。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继续塑造地产商冯石这个民营资本家的形象,写他内心的挣扎,鲜活的质感和对灵魂探问的深度远远超过了当代远离时代生活核心的职业作家们,虽然冯石这个人物的分量已经几乎大过了整部作品的分量,但毕竟写活了一个独特时代的独特人物,相信这个人物形象也将是未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这一类文学书写中难以绕过的。叶广芩、方方、范稳等几位老作家都沿自己的创作路数推出用力之作,可惜均难称力作。倒是新人之作有出挑之处,海外作家陈河的《黑白电影里的城市》(《人民文学》第5期)以心理小说的精微挑动了一处久远的"中阿友谊"的记忆;黄咏梅的《鲍鱼师父》(《山花》第6期)写底层机锋暗藏;新一届"《西湖》新锐奖"得主文珍的《第八日》(《西湖》第5期)写失眠呕心切肤,令人过目难忘。【主持人:邵燕君】  相似文献   

15.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少学术史的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在公共领域显得幼稚浅显,吴宓回国之初的学术思路一直延续到他 1930年开始写作的《文学与人生》之中。他的学术思路受益于阿诺德,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更倾向于现实人生中个人和社会伦理的重构。但他在对人生的分析中,隐含着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他没有关注充满多辨的学术史问题,往往以新人文主义的眼光来阅读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文学与人生》预示着他在学术上无法进展,但对于他的则是个人人生的“圣经”,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置于具体的人生关怀上,加上与儒家理想相结合和表述不严密,当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他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未能流行,他的学术著作也少有精彩之处,这与他归国时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6.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17.
《道觋》是《牡丹亭》剧作中的第十七出,以往的评价过低,笔者认为,本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作家文化取向、主题揭示等方面都有重新认识的意义和价值。石道姑是一位被"理"所迫害的悲剧女性,她之所以帮助杜丽娘、柳梦梅二人,是出于同情,而这份同情又是建立在对自身不幸遭际的深刻认识上的。汤显祖在本出中使用《千字文》中的语言有115处,既显示出他对童蒙文化的熟悉与喜爱,也借以反对伦理思想的虚伪与毒害。  相似文献   

18.
高金和 《英语辅导》2014,(1):188-190
威廉·巴勒斯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代表作《裸体午餐》中,成功地使用了剪裁法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毒品世界。本文从内容简介、创作手法、作品评价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裸体午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老船夫是沈从文笔下所塑造的"乡下人"的典型之一,他阅尽人事、饱经风霜、淳朴宽厚、认真执著。在他身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农人、士兵的那份爱,也反映了沈从文这个自称"乡下人"的作家对人生的态度,寄寓他深深的"乡下人"情结。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但他最终走向死亡,我们应从中读出作品背后作者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与悲怆,以及对新生代人物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月22日,上海《青年报》"娱乐新闻"版出现了一篇报道《第十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落幕资深评委失望"90后"作文功利老套》。报道中提到本届大赛评委、作家叶兆言对有的选手把平时背诵的范文硬生生地写上去"套题"的现象非常反感。"这次我在‘新概念’身上看到了高考的投影,很多人带着很功利的目的来赌一把,希望拿个奖,为高考创造机会。他们不知道,这样是一定不会得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