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旗谱》与《白鹿原》因其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朱老忠和白嘉轩作为这两部巨著的主人公更是洋溢着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处事方式、人物思想和人生态度上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与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2.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3.
《红旗谱》:一种契约范型--《红旗谱》的叙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述学的角度看,本文认为:1、《红旗谱》力夺的叙述单位构成文本的功能层,推进文本的叙述流程.支撑作者的总体意涵;财夺的叙述节构成文本的迹象层,扩写文本的总体意涵;2、作者以毁约为支点,以契约双方经济关系的平衡与否构建文本的主框架,通过双方的契约行为的定义、方式、结果、目的和层次的异同,传达作者反权势和倚仗权势实施经济占有的总体意涵;3、正是这一总体意涵的顺利完成,使叙述单位1与叙述单位2构成了完整的叙述环链;叙述单位3虽然行为的目的略有不同,但其定义、方式、结果和层次与上述两个单元同一,且呈转了下文的叙述进程,三者应视为完整的叙述环链。  相似文献   

4.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的17年和新时期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它们体现了各自所代表时期小说创作遵循的审美规范和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从后者对前者在艺术上的超越可看到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出现这种历史性飞跃,既有时代发展的原因,又是作家艺术思维方式更新的结果;它说明只有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创作环境,广泛吸收中外作家艺术探索的成功经验,努力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小说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为了渲染环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需要,陈忠实先生交替运用明快畅达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言,质朴浑厚的关中方言书面语言,古奥典雅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形式多样,韵味独特,带给读者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1985年中后期,新时期文学发生新变.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渗透,刷新整合旧有的文学观念,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代审美精神和文学创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这场新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冲击波正发生在<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的构思和创作中,如何突破旧有的叙事模式,为小说寻找新的叙述语言成为<白鹿原>构思的当务之急.摈弃早期业已熟练的描写语言,转为形象化的叙述语言,压缩了小说规模,迎合市场经济的书市运作;叙述语言本身的张力和弹性,可充分获得言说和表达上的自由,语言也就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承栽和展示作品内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很好地发挥了小说的艺术特性,把史与诗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一部史诗风格的作品。小说以白鹿原为舞台,以白、鹿两姓子弟的人生历程为主要描写内容。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人物生活境遇的变迁来展示历史的变化。《白鹿原》是史与诗风格的完美交融,是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反思,它从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入手,把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且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增强了作品的时空感。  相似文献   

8.
叙述"成长"--试论《红旗谱》叙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谱》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按照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红旗谱》已经是意义完备的“现代小说”,它体现了人对“历史时间”的认知和把握,即人的成长表现出历史本质的生长过程。这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更为激进的“文学——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9.
当前《红旗谱》的研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陈思和的“创作理想与文本叙事的错位”观点引发了有关《红旗谱》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新领域。社会历史观的渗入、《红旗谱》八种译本的介绍将推动《红旗谱》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中的研究。2005年有关红色经典的讨论、当前对红色经典价值的重新认定使得《红旗谱》文本的深层、多方位解读将持续不衰。  相似文献   

10.
《白轮船》和《白鹿原》采用了相同的虚景设置、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部小说都具有悲剧性。但《白轮船》和《白鹿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在篇幅、人物性格表现以及作家的价值取向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路遥小说中的不同婚恋类型、女性形象、两性间权力关系的分析,文章认为路遥小说中“菲勒斯”意识是一种“乡下人”的“菲勒斯”意识。它与传统文化、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作家的创伤性婚恋经验相关,因此表现出其具体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2.
白孝文是《白鹿原》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在性格刻画上最具有深度的人物。这个人物之所以有深度,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内在心理的演变,而促使他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传统伦理和个人情欲之间的冲突。这个人物虽然最终走向邪恶,但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5.
《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由吕大均制定并由吕氏兄弟在蓝田推演的中国第一部成文的乡村民约。它体现着乡土中国,士绅阶层以"知识—权力"结构模式而实行的民间自治思想,凝结着儒教文化礼乐刑罚并重的集体无意识。陈忠实发现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白鹿原》中呈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具象,因此,剖析《吕氏乡约》在小说中或显或隐的结构便是研究近现代乡土中国的典型标本之一,由此不仅能够解开民族秘史的诸多重要症结,而且也能够了解儒教文化遭遇现代化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6.
路遥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爱情模式——“城乡交叉”武爱情。在这一爱情模式中,优越的城市女青年总是会爱上条件远不如自己的农村男膏年。因为在这些农村男青年身上都具有一种足以征服城市女青年的独特魅力。这些爱情的失败结局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爱情还没有超越对相爱双方社会地位的认同依附而取得独立地位、社会又还没有为每个青年提供公平的谋职就业的机会时,这种爱情的悲剧命运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刘恪的先锋小说的欲望叙事是通过对前文本的戏拟消解了道德救赎的神圣。  相似文献   

18.
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两性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在对博大精深的秦汉文化伦理精神的阐释过程中,对两性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因此,本文由性文化意义解构的视角切入,从生殖崇拜、婚嫁习俗、男性霸权、文化的悲剧与人性的复苏四个方面关注《白鹿原》中的两性文化,并揭示这种文化所造成的悲剧,从中挖掘理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