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中外抒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作,很多运用托物寓情的写法,有的寄情于月亮,有的寄情于江水,有的寄情于大雁……冰心以纸船作为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匠心独运,妙处有三: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涉及到众多与先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草木意象,先民们或因草木而触发情感以咏叹,或以之为婚恋生活的寄情之物,或以之为祭祀而表达虔敬之情,这些意象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草木意象的探究,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感及其表现出的时代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物·事·情     
写物的文章,历来就有“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好传统。人是有感情的,在与身边之物接触、厮磨的过程中,会对物产生喜爱、珍惜,甚至感激、崇敬之情。如果我们顺着这种情意追寻过去,会发现一件曾经发  相似文献   

4.
丘处机诗词中深寄着一股浓郁的"尚闲"情结,展现着作者"以闲为乐""以闲修道"的文学理趣与修行理念。生活起居上他以"闲人"自居,在以闲吟咏、以闲调心、以闲遣兴、以闲拾趣中淋漓尽现其超然、洒脱的"闲人"风度。他承袭师旨云游悟道,在漫游中寄情山水、神晤云月,对自然风物之闲韵了悟于心。在证道修持中,其以"闲"为悟道法门,深得"真闲"之境界,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诠证自然之道法,生动地展现了"无为应缘"的"大闲"风范。他的"尚闲"思想影响深远,"真闲"的境界与胸怀歆艳时人而激励后学,在全真后人的诗词著述中嗣音久响。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抒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作,很多运用托物寓情的写法,有的寄情于月亮,有的寄情于江水,有的寄情于大雁……冰心以纸船作为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匠心独运,妙处有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抒写中国革命的内容,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本文试从托物言志、寓情于理、禽言寄托、写景寄情四个方面,阐述毛泽东诗词的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 ,孟浩然寄情山水 ,关注田园 ,并与之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清幽境界。在他纯粹意义上的山水诗中 ,他以清淡、平和之心 ,写清新、自然之物 ,从而形成了清淡之辞与隽永之味相渗而成的情韵美、清旷之情与清谧之景交融的意境美 ,构成了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讨工笔花卉写生问题。作者提出,工笔花卉写生除了对物作画这层意思之外,还蕴涵着写物象之神彩生意及寄托画者的情意,它与意象造型观念紧密相关。意象审美意识制约并影响写生观念,写生也要缘物寄情,可以不受比例、自然光色、时空的限制处理画面。与之相应的写生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安若德曾经说过:"一个时代最完美确切的解释,须向这个时代的诗中求得,因为诗人是人类心力的精华构成的."而诗言志,反映时代呼声,又不能直陈,须寄情于物,通过诗的意象、意境来表现,那么,什么是意象、意境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物件为线索,或是一张帕、一条巾、一股钗、一把扇、一柄剑、一朵花,或是随身携带之物,或是贴身心爱之品,或是希世珍奇,或是祖传瑰宝,作为遗产,作为信物,作为馈赠,作为凭证,或是争夺,或是散失,或是寻踪,或是隐匿,借以展开故事情节是不乏例证的。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榕树(教案)银川二中朱宗明一、教学目的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二、教学难点与重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小事,来表达自己真挚、浓郁的思乡之情。三、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以教师点拨...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生活在纷繁变化的时代,身处逆境,思想矛盾极多,有仕与隐、躬耕理想与生计艰难、守道与入俗等诸种矛盾。他寻求超越和解脱:归隐躬耕,在自然中寻求和保持心理平衡;借酒排忧,思索、总结宇宙人生之道;寄情琴书,赋诗娱情言志。最终,他实现了精神的自我超越,进入达观忘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棵树,一棵桂花树,长在校园的中心绿化区。校园里的桂树不少,银桂、金桂、丹桂,四季桂齐全,树形也各具特色。这一棵桂花树并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却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师恩树。记得是上世纪90年代某毕业班全体学生的寄情之物。  相似文献   

14.
李光 《同学少年》2008,(1):11-11
"文以情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无论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将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寄情于事,就是在事情发展过程或人物活动情况的记述中注入情感,使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作  相似文献   

15.
<正>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指的是一种借助具有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寄托特定情思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的托物言志,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事物的形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愿望等。作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物"为基础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志的基础是咏物,如果不能在文中很好地展现所  相似文献   

16.
禅宗悟道境界虽然神秘,但可以理性解析其悟道境界的内涵,可以感性描述其悟道之途的情状,可以清晰表述其悟道后的行为特性。  相似文献   

17.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妙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我以为都没有切中要意。领会这一妙句之“眼”在哪里?在“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伤”字上,在“酒醒”之后的“愁更愁”上,一句话,在于借物寄情的贴切,在于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普遍认为,阳明龙场悟道是理论思维的结果。以古证古,以阳明学证明阳明学,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考察了龙场悟道这一史实,发现这一基本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龙场悟道所悟之道不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而是王阳明道德修养到一定境界的真实呈现。在此基础上,把阳明学定位为德性之学、道德修养之学,而非如西方哲学一样的智性之学、逻辑思辨之学。  相似文献   

19.
戴复古在饱尝种种人生况味之后,以其独特的审美发现展开对乡关之思的艺术叙写,凸显出诗人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心理感受,表现出极强的审美意义。戴复古诗歌中的乡关之思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审美范式:对节感怀、遇物思归、寄情山水、直抒襟怀。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先于潜能”的人学内涵徐长福“实现先于潜能”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一个在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命题,今天看来,其重要性应当在其人为内涵方面。本文拟对此作一浅释。1.关于潜能和实现潜能“是使它物动变之源(或是将自己当作它物而使之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