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立体型、辐射型思维方法,就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调动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拓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思维,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媒介,无论是认识化学事物还是解决化学问题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将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能达到培养高创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多变"的形式来培养发散思维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其创新思维,使他们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 一、学会系统思维,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让学生从问题的点滴入手,了解其全面,做到见微知著、窥  相似文献   

3.
思维,通俗地说,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物质活动,是人脑对外界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创造性思维从逻辑方面讲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思维形式组成新的思维形式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到创新思维观念的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4.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的多样性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思考的深度,使学生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联系出发,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训练发散思维还能启迪学生悟性,使学生深入研究,洞察事物,力求认识事物的本质,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及未来。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发散性思维具备三个特征:一流畅,二变通,三独特。它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立体思维、旁通思维及求异思维。笔者试从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及其思维表现方式出发,谈谈如何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常新。  相似文献   

5.
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某种事物中更深一步地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包括三种主要形式: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它是创新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能产生众多创新性设想,从某些信息和知识中得出众多答案。逆向性思维所谓逆向性思维,就是同传…  相似文献   

6.
直觉就是“直接了解和认识”,①即不经过逻辑分析和证明而直接达到的认识。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思维。在阅读过程中适当运用直觉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迅速直接地作出判断,缩短思维过程,提高阅读效率。与逻辑思维相比,直觉思维有其潜在、超验的特点,但并非神秘得不可捉摸。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仍然可以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培养、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重视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直觉思维,不能天马行空、无的放矢。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熟悉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相似文献   

7.
孙晋芳 《考试周刊》2013,(73):166-166
现代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其创新思维 ,使他们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一、学会系统思维 ,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研究的方法 ,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让学生从问题的点滴入手 ,了解其全面 ,做到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 ,都可以运用系统思维 ,促使学生学会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思想政…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创造性思想力求“新”和“异”,能使人有所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和物质产品。语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即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创作性地“发现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摘要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等于没有读书".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从一到多的思维,它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一个已知事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其特殊,表现为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其功能,表现为可不断挖掘深层信息,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以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它是开启思维大门、挖掘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政治课教学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智能型”、“开拓型”人才,必须从源头上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开发学生“智慧库”。  相似文献   

12.
中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学习数学,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大胆地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如在教《用分解因式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当中,让他们身临其境,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会到作者的深意下进行思考,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让他们获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习惯主动思考,更难做到怀疑与考证.他们正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求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会聚思维多,发散思维少;理性思维多,直觉思维少.这些都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单调呆板,虽学会了书本知识,但创新能力较差.笔者结合教学,对不同思维方式进行了针对性训练,经多种方式配套训练后,使学生面对新问题能够判断筛选出最有效的一种或几种思维方式排序,并用它指导操作过程.1 不同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光学发展史上,对光的波粒二象性本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阶段.光学中几个著…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中组织一题多解,用一种试剂鉴别物质,实验设计等形式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有效途径。一题多解可开拓学生的思路,诱发流畅性的思维品质。一种试剂鉴别物质是锻炼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验方案改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思维.它往往以某一问题为发散源,从多角度去深入思考、联想问题,通过广泛搜集与发散源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达到解决问题和升华思维的目的.它既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也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而是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题多变”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方法,这种练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发散思维创新、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方法 抛弃习惯性思维,遇事从多种角度和多种方向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甚至包括某些人以为不切实际的、可笑的方法,只有到最后,才靠直觉和逻辑进行判断、筛选,这就是发散性思维。这是创新思维的精髓之一。人的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性,没有思维的发散过程,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因素。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  相似文献   

18.
初中时期是青少年思维养成、性格塑造的黄金时期,而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不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利用创新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艳梅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2):200-201,203
地理学科的能力培养多带有综合性,如认识地图的能力,就包含有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项能力,其中在对地图的判读与分析中,又需要多种思维活动;又如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空间联系的想象,还要对教师语言描述的体会.直观教具的观察,以及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入手,通过一题多解、归纳各类反应和设计合成构思程序诸方面的训练,分析、讨论了有机合成的解题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