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9,(4):51-57
蔡骏悬疑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常让位于情节的离奇表现,人物塑造偏向符号化、类型化,而在其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无尽之夏》中,作者在把控人物塑造、心理分析与情节关系上有显著改变。这些改变源于作者对类型文学的反思、人性本质复杂的客观事实和心理悬疑的文本特点。这种变化弥补了类型文学的缺陷,强化了悬疑小说的社会意识,推动了悬疑小说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寒冰  刘颖  刘悦  程莲 《海外英语》2013,(1):194-196
哥特文学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却一直处于被批评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哥特小说不仅曾经红极一时,而且其本身具有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在对哥特式文学的分析中,黑暗因素是哥特小说的主要色彩。黑暗因素通常包括恐怖的因素、黑暗的时间以及梦境。恐怖与恐惧是一个哥特式小说作者广泛采用的主要的黑暗因素。在许多哥特小说中,哥特小说的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的描绘表达出黑暗的世界,吸引读者进入充满紧张恐怖气氛的环境,这种写作手法十分适合现代读者的口味。梦境是哥特小说的另外一种黑暗因素。当人们感觉到噩梦或梦中的情景经常在现实中发生时,会感到恐慌,也使读者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黑暗的时间是哥特文学的另一个黑暗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雪琴 《时代教育》2014,(11):150-151
死亡是爱伦坡哥特经典主题之一,也是其小说《陷阱与钟摆》中最值得探讨与研究之处。本文旨在分析该小说的死亡主题,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对作者经历的回顾分析并挖掘他青睐该主题的原因,对死亡的态度及死亡主题是哥特文学中独特艺术的另类哲学。由此深入探讨作者的"为艺术而艺术"唯美写作风格,以及坡式"来自心灵"的哥特恐惧成就的独特效果,从而对爱伦坡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进行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4.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小说《丽赛的故事》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丽赛与其亡夫在生死两隔的异度时空之间自由交流的情境展开后现代叙述,为读者悉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深爱、悬疑而又血腥的恐怖的情感故事。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与恐怖小说创作手法结合,既能增加恐怖效果,又能以"恐怖"的方式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怪诞恐怖为特色的小说系列代表了爱伦.坡的主要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清晰而独特的文学观和价值观。文章从美学角度对这类小说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小说深层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蕴。集中表现为:注重美学效果,化恐怖为艺术;审美取向指向生死维度,在恐怖叙事和死亡观念之间架起美学桥梁;将文学创作上升到生命与宇宙对话的高度,对"天国之美"进行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眼睛》是纳博科夫早期的作品,属于那种“即使不是小说之经典也绝对是部了不起的杰作”。运用侦探悬疑的技法,作者带着读者去侦查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斯穆洛夫,同时提出怎么认识自我的问题。该小说展露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体现了作者文学游戏观,也保持了作者一贯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红网络小说<鬼吹灯>摆脱了传统鬼怪小说与现今玄幻文学的套路模式,把中国传统的鬼文化、风水文化创造性地转换为现代社会中的神秘传说,为玄幻文学开辟了一条新路.<鬼吹灯>的"惊竦悬疑",实际上隐秘地反映出现代人的心理追求,这也是其风靡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伤痕小说",其经典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而是经由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诸如国家意识形态、出版、评奖、接受等各个环节的筛选和过滤形成的。"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潮流,它顺应了政治思潮、社会心理和文艺模式等一系列以"新时期"命名的历史诉求,它也为其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体回归开创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悬疑小说”在近几年来处于热销之势,该文以英国“悬疑小说女王”米涅·渥特丝的《魔鬼的羽毛》为例,从其写作主题、内容、人物塑造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现代“悬疑小说”符合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0.
况新华 《小学生》2012,(12):70-71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力,并以"效果"说为理论基础,以死亡为主题,以恐怖怪诞为特点。其与心理分析相结合,直刺人类心灵深处,把人性中最丑陋,阴暗,残忍地一面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爱伦·坡的写作理念和恐怖小说,为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志贺直哉作为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其作品多为短篇小说。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时任谦作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因此,通过志贺直哉的思想变化过程可以找到小说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蒋光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理论家。特定的社会现实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无意识中萌发了强大而持久的英雄情结,这种以侠义精神为核心的英雄情结制约了他的艺术和性爱情结,并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由于心理能量在英雄情结上的过多集结,导致蒋光慈走向了集体主义的反面并最终退党,盛年而终。  相似文献   

13.
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齐诺瓦·阿切比的著名小说《瓦解》描述了一个悲剧的一生从顶峰走到终结的过程。本文将分析的主人公奥康考在跨文化冲突中的不正确态度带来的悲剧结果,从而得到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威廉&#183;戈尔丁非常擅于对人性进行探索。他对人性的揭示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二战的反思,戈尔丁小说《品彻&#183;马丁》是其剖析人性恶的力作。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本文通过解析《品彻&#183;马丁》中主人公的人性观,探索总结世态人情中人性的复杂性,由此让读者深刻认识人性,深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  相似文献   

15.
铁凝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白大省是一个天性善良、仁义的女性,她的核心性格就是善良。如果说白大省的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铁凝在此也毫不犹豫地彰显自己对善良的推崇。铁凝把白大省放置在爱情经历、与同性交往和家人关系中,诠释彰显她本真的善良本性,以及在现在和未来的生存角逐中无所适从的悲剧,在白大省的生存悖论和困境中诠释了她丰富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他又看不到希望之所在,摆脱不掉自己内心的失落感和迷惘情绪,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而他所塑造的桑提亚哥以及一系列的硬汉形象无一不印证着他的鲜明个性: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胜利在望时的勇敢者,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而依然挺起胸膛无畏地走向死亡的人,即西西弗斯式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纯真年代》塑造了一系列重要形象,其中以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最为突出。以成长的视角来审视男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发现他与两位女主人公以及自身所处的纽约上层社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让他在自我中形成了一个矛盾体。探究男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其如何实现自我突破、进而产生价值观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史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他的实录精神和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笔下的作品具有批判性。本文从传主的身份、作品的写实精神、作品的序和赞、作者的生死观四个方面来阐述《史记》思想内容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周汝昌发表《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他通篇文章贬人扬己,把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辉煌成就抹成一片白地!对红学的大是大非问题,我应该说明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这篇文章。从此我开始思考他绝对化的"写实自传说"究竟错在什么地方。1997年撰写了《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从曹雪芹的文学观、脂砚斋的批语、周氏自传说的巨大破绽三个方面论证了自传说根本不能成立。进入21世纪以后,周汝昌肆无忌惮地宣扬他的"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而且要把这个荒谬观点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于是我就有了《"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是一个伪命题》,多方面证明了在雪芹笔下根本没有湘云嫁宝玉(曹雪芹)的内容,用大量论据证明脂砚斋是个男人,从而证明这个论题的"伪命题"的性质。这之后,我还批评了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法和"一百零八钗"说,诠释了聂绀弩先生的"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揭露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批评了他主观唯心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的晚年作品《玄鹤山房》描写了主人公堀越玄鹤患病将死前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着重刻画了患病前后的玄鹤从追逐权贵、热爱“人工”到淡泊名利、渴求“自然”的心理变化,从而折射出作者晚年的心象风景——对充满虚构的“人工”社会感到疑惑,却又无法融入“自然”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