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宏祖,号霞客,明代末年的地理学家。他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研究地理学的宝贵资料,也是优秀的游记散文集。《游黄山记》是作者于公元一六一八年九月四日游黄山天都峰的一篇日记。它再现了黄山奇险瑰丽的风光,体现了只有勇于历险,才能看到奇景这一哲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2.
《游黄山记》一文的阅读,应以词、句为重点。本文阅读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参看注释,疏通文字,领会文章大意。第二步,粗析。对文章内容比较具体的总体了解。着重抓住以下三个问题: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黄山哪些景观?哪些写得较详?哪些写得较略?作者为何作这样的安排?本文主要写了黄山的险路、奇峰、怪柏、浓雾、云海。险路与奇峰写得较详,怪柏与浓雾云海写得较略。对于险路奇峰的描写贯穿于文章的始  相似文献   

3.
徐宏祖,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游记散文,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和很高的文学价值,是我国古代文苑里的一朵奇葩。奇人奇书秦宏祖,世称徐霞客。霞客是明末文学家陈继儒替他取的别号。霞客的父亲豫庵常说他“是儿眉庭霞起,读书好客,可以竟吾志,不愿而富贵也。”这段话似可作为这个别号的注脚。霞客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前辈中多有以才名耀仕籍,是封建社会里所谓“世家”。但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爱读舆地志和山海图经之类的书籍。他生当明朝末叶,朝政腐败、宦  相似文献   

4.
一本文是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时所写日记的一则。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 1、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领会只有不畏艰险、奋勇攀登,才能凌绝顶,览奇景的道理(登山是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奇”和“险”,有层次、有烘托地记叙游程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用词、造句的精炼、贴切和生动,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词性活用的知识。这三点也就是教学本文的目的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是徐宏祖写的《游黄山记》中的一句。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把“陡者级之”中的“级之”释为“把它凿成石级”。《教学参考书》把这句话译作:“路就在石缝间宛转延伸,险峻的地方凿成了石级,中断了的架上横木通行,高悬的地方树起梯子连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陡者级之”为“陡的地方就凿出石级来。”与《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意见基本一致。我认为上述译释均不妥当。因为这样译释之后,这段艰险山路的  相似文献   

6.
记游黄山     
《红蜻蜓》2021,(Z6)
<正>一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闻名中外的黄山旅游。来到黄山脚下,抬头望去,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是壮观。山上长满了翠绿的松树,宛如一块块玉石。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往山上爬,那时天还很早,山被一层薄雾笼罩着。首先,我们来到了坐缆车的地方,我兴奋地跳上缆车,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风景,松树千姿百态,有的形似老人,有的状如孔雀……  相似文献   

7.
《游褒禅山记》中的第三题要求从每组加点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几个词义不同的词。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在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本题加点词“求”的词义分别为:A.探求、探究;B.寻找、寻求;C.索求;D.乞求,请求。A、B词义之细微差别尚且不论,C、D词义显然有别。C、D之词义虽然同样有向对方的要求,但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用空话“索求”和氏璧,显然是对赵王的“强求”;而D之“求”,显然是齐国臣民对齐王的“乞求”、“请求”。两者异义显而易见,因此本题没有切合题目要求之答案。  相似文献   

8.
王伟丽 《课外阅读》2011,(1):180-18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课本里文言文的比重也在加大。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并不在文章多长、多难,而在于一些句子的翻译版本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刚上高一的学生无所适从。现以高中语文必修2中游褒禅山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自问世以来颇受人们的重视和称赞,在游记散文中是独具一格,别树一帜的,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方纪,在《桂林山水》一文中称赞《徐霞客游记》“很少概括和比拟,但却忠实而详尽。读起来你不免要为他的游兴所动,为他的辛勤所感,为他的具体而生动的记游所心向往  相似文献   

10.
《口技》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篇美文。它短小、浅显、故事性强,很适合中学生的认知层次,因而多年来初中教材把它作为了传统篇目。但是文中第4自然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凡欲先走。”一句中第2处“逗号”疑为误用,因而导致了长期以来各类语文教参的误译。 且看下面几类教参的译文: 一、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77页,对该句的翻译是:“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脚发抖,差点儿抢先逃跑。” 二、在武汉师范学院刘宋川编著的《古代诗文…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核舟记》 的开头一句是这样标点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句话只要推敲一下,就可发现问题还不少:一、这王叔远的技艺究竟如何先就让人捉摸不定.作者一开口就给他冠以“奇巧人”的美称.“巧”而至于“奇”的地步,这技艺该是很不寻常的.可接下去说具体了却又实在不怎么样:他的本事只不过是“能以径寸之木”,或者雕刻座“宫室”,或者雕刻个“器皿”,或者雕刻个“人物”,“以至”雕刻个“鸟兽”呀“木石”呀等等玩艺儿.二、这“以至”二字又是怎么个说法?难道“以径寸之木”雕刻鸟兽、木石,竟比雕刻宫室、人物更难么?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实施,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逍遥游》的第一段中这样写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笔者认为此处的第一个问号用得不恰当,这一问号应改为逗号,其理由是:1、从内容上看此处是作者推测“天之苍苍”的原因,其原因要么是“天之正色”,要么是“天之远而无所至极”,二者必具其一,因此此处应该是一个选择问句。而选择问句中前面的分句后要用逗号,只在句末才用句号。2、从句式看,“其……,其……”这种句式在文言中可译为“是……,还是……”这是表推测的选择疑问句式,并且教材课文下面的注释也正好…  相似文献   

14.
高红敏 《语文知识》2014,(11):71-72
近几年来,高中语文课本选人了不少的文言游记散文,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好古代游记散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务必抓牢抓实。《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我们不妨抓其要领,认真梳理。  相似文献   

15.
黄山一游     
经过很长时间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黄山脚下。站在山脚下的我,发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曾有这样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且有很多名人志士都登过这雄伟高大的黄山。导游说:“能征服黄山,是你精力充沛的体现。”去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省略,中学语文课本中历来讲得最多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谓语动词讲得极少。现就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徐宏祖《游黄山记》一文中省略谓语动词的现象,举出数例略作分析。①“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十里,上黄泥岗。”句中三个括号  相似文献   

17.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一语,句中无标点,句末用问号。笔者认为此句应标点为“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新教材中把该句作为一句话对待,句中无标点。其误有二:一是“长久”的语调无法确定。“长久”之“长”读降调,“长久”易被认作“有”的状语,则它与“相继”有重复之嫌;“长”读升调,“久长”就只能作“计”的补语,而这样的语调必然夺去了“久长”之后半句话的反问语气,使之失去反问意义。这是人为地造分歧。二是“岂”与“哉”遥远配合表示反问语气,其间…  相似文献   

18.
选自《孟子·告子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教材几经更新后始终保留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也是现行多种版本中都有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19.
因古体诗的格律和字、句数要求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所以标点古体诗时,应将韵脚和诗意相结合,才能正确标点。  相似文献   

20.
杨帆 《学语文》2003,(6):20-20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再别康桥》(P6)注释①说 ,本文选入课本时 ,“略有改动”。我对照几个选本 ,发现改动的是两处标点 ,一处是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天上虹”后原来无标点现在改成了分号 ;一处是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漫溯”后的逗号改成了分号。细一分析 ,后一处改动尚能讲得通 ,但前一处改动则不大妥当。我认为 ,还是原版本中不要标点有道理(也可加逗号) ,理由如下 :首先 ,如果这句中用了分号 ,则该句写的就是两层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