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奏定女子学堂章程》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题中所称的《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特指1907年(光绪33年)清学部奏定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它是晚清新政诸多改革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女子教育章程。从档案学的角度看,它作为文件,对当时的女子教育现实指导、规范时间不长,晚清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方案,都随着腐朽的清帝国的灭亡而失去了现实的依托;但作为档案,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那个特殊时代特殊教育形式-女子教育的一个特异的窗口,自有特殊的价值。下文拟从几个方面加以探析。一《、章程》产生的缘由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随之颁布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借鉴了多国教育制度,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大学章程。1902年政府重修兴学之策,重订大学堂章程,重设大学堂课程,从此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一、史量才与《申报》 史量才(1880~1934年),江宁县湖熟镇杨板桥村人。其父史春帆是个商人。1899年,史量才考入松江府娄县为附生。后因受戊戌变法思想的影响,放弃了科举致仕道路,开始研究日文及理化等近代科学。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任上海育才学堂理化教员,后又在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南洋中学等校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堂,开我国女子科技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的学堂设置体操(体育)课,是从洋务派开办的军事学堂和工业学堂开始的。随着《奏定学堂章程》"三段六级"学制的实施,各学堂里有了学制上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5.
王芳 《北京档案》2015,(12):51-53
作为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招收男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仍是空白.191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虽明确规定创办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但只是流于文本形式,一直未被教育部门贯彻实施.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为北京女高师)的成立,打破了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有名无实的尴尬处境,谱写了女子师范教育的新篇章.它办学悠久,底蕴深厚,前承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后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对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得以入学接受教育的多是男子,而广大妇女则无权进入学校学习。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之士为了振兴和富强国家,曾经倡导过洋务运动,也推行过维新运动,并开始对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女学即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得以兴起和发展的。一清末女学的兴办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它作为中国第一部钦定学制正式颁布,但并未施行。次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又重新草拟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以上两个章程虽然都没  相似文献   

7.
本文籍由海军档案馆馆藏图书《Navigation and Nautical Astronomy(《航海与航海天文学》),介绍了江南水师学堂的历史沿革,分析肯定了江南水师学堂在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中的历史作用,同时对其走向衰败没落的命运予以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在教会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西方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他们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其中,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镇江银山门设立的女子学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最初名为镇江女塾,又称镇江教会学堂,后更名为镇江崇实女中。它是近代以来长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社会厉行男尊女卑,用以训诫女子的《内则》、《女诫》、《女儿经》、《烈女传》、《温氏母训》等读物更成为压抑女性自我意识最可怕的锁链。遑论女子能进学堂念书,就是以“明理”、“守义”为宗旨的女子家庭教育也反过来成为愚昧女子,使其心甘情愿驯服于社会及家庭中男性的桎梏。直至19世纪40年代以后,欧风美雨狂袭而至,因地利之便的浙江得风气之先,伴随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传教士启动了近代浙江乃至全国女子教育的车轮。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MissAldersay)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人在…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保定军事教育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比较薄弱.《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一书如实地再现了这一时期保定军事教育的历史面貌,客观地评述了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揭示了保定军事学堂(校)及其毕业生对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是盛京将军赵尔书巽令奉天学务处创办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只招收女性学员。清未实行新政,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各地纷纷创办各种新式学堂或学校,并开始出现了专门招收女生的学校,女孩子从此有机会走出家门接受近代教育。奉天官立女子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办起来的。该校创立于1906年7月,最初称奉天官立女子学堂,  相似文献   

12.
陈琛 《大观周刊》2012,(47):25-25,22
1909年是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革命暗潮涌动、改革风生水起。清政府组织成立国会、资政院,准许地方咨议局召开;新型学堂逐渐走上正轨,学制和教学内容日益完善等。各种改革活动积极进行而且逐渐深入化、细节化,本文尝试从学堂女学生学服的改革奏折《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上简要分析清政府的改革意向。  相似文献   

13.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民政部决定统一全国的巡警学堂规制。据民政部统计,到这年九月,全国已设立20多所巡警学堂,"查各省举办巡警学堂,直隶首设,四川继之,据报如奉天、山西等省设立学堂者计有三十余处之多。查阅所拟章程、编制、  相似文献   

14.
光绪三十一年留日学生风潮史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办学堂日增。但国内学堂毕业生的地位远不如留学生,因此出国留学盛行。日本文部省因中国学生来者日众,管理问题很多,便于明治三十八年十一月三日(即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六日)颁布了《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中国留学生对其中第九、第十两条甚为不满,杨度等人遂联名致函驻日大臣兼管留学生总监杨枢,要求其照会日本外务省,准予取消,并即停学罢课,引起留学风潮。现从馆藏外务部档案中,选出有关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月刊,自第二卷起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舆论中心,《新青年》非常关注妇女解放问题,把妇女解放与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相提并论,猛烈批判压迫妇女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先后探讨了女子教育、女子经济独立、婚姻与家庭、女子参政以及  相似文献   

16.
一、史量才与<申报> 史量才(1880~1934年),江宁县湖熟镇杨板桥村人.其父史春帆是个商人.1899年,史量才考入松江府娄县为附生.后因受戊戌变法思想的影响,放弃了科举致仕道路,开始研究日文及理化等近代科学.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任上海育才学堂理化教员,后又在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南洋中学等校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堂,开我国女子科技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体操”考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晚清"洋务派"的积极倡导之下,西方体操活动也算做"夷长技"之一种而被引入到中国。随着《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体操"在中国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女性社团是妇女运动的伴生物,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维新时期已然肇始。1897、1898这两年是值得纪念的,最早的女子社团--中国女学会,第一份女子报刊--《女学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先后出现。据统计,辛亥革命前之清末,女性团体达40余个。  相似文献   

19.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学部成立的前后,清政府为适应兴办新学的形势,开始了各类学堂章程和有关学政制度的制订工作。这组档案史料,系从馆藏内务府全宗中选出,内容主要有京师佛教初等民办小学及佛教学务公所的设立;地方学务章程的制订、有关学务法律命令的厘订;普及教育办法的制定及有关簿记讲习所章程内容等。可供研究清末教育史事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清末女子体育教学,在和清廷顽固派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发展。清末明初,湖湘地区创办了许多女子学堂,这些女子学堂注重引进西方体育课程,对学生开展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的教学,校方还通过举办女子运动会检验女生体育教学成果。组织女生参加区域性的官方或者民间运动会,促使女性从封建藩篱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培养了大量的女性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