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者按:中国最早的儒家音乐理论典籍《乐记》有此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部记述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书著于西汉时期,虽然已过去两千多年了,可它的观点与认识依然沁心入髓的深刻且熠熠放射着先祖智慧的光芒。作为集音乐在内的世间"声音"传播之大成的广播,更兼容有音乐关系于社会与政治的功能,即与世政互联相通,是一个国家强弱盛衰的"晴雨表"和"温度计",是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状况最直接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因此,广播电视在当今之中国发展进程中承载着"声  相似文献   

2.
《乐记》是先秦儒家论乐的系统论著,其"和"的存在维度表现为"天地之和"、"内心之和"、"伦理之和",是对古代以音乐、舞蹈等实施礼乐教化传统的延伸。"和"自身有一个从声和、音和、乐和到心和、人和和政和的演变过程,具有多方面包容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倡导"德治",他们认为,与"刑治"相比,德治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西汉思想家继承了先秦儒家重教化的德治、仁政思想,在社会上大力宣扬"德治"思想,使汉代社会建立了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社会教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毛仁兴 《今传媒》2013,(6):142-143
纵观中国古代传播史,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诸子就实践了丰富的传播活动,积累了多样的传播方式。他们积极游说诸侯,为人际传播;办学授徒,为教育传播;著书立说,为大众传播。多样的传播活动不仅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功能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如教化传播与稳定政权的关系、传播技巧、传播的双面效应等等。综而观之,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传播思想,不仅富有创造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论语》当中,选取涉及传播的、有代表性的《论语》原文进行分析,探寻孔子的传播思想。  相似文献   

5.
广宁 《大观周刊》2011,(32):11-11,6
《乐记》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它总结了先秦音乐美学的成果,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它在中外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我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石。《情感与形式》是一部论述以“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为中心的20世纪符号美学专著。两部横跨千年的美学著作在音乐的产生、创造、审美等方面都有相似的见解。但是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儒家显学地位的奠定者——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切入点,在探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董仲舒政治思想对汉朝政治、法律以及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乐记》是先秦时期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以此,结合《乐记》版本及内容的分析,指出其音乐的价值在于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以及礼、乐互动在于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陆贾不仅是我国汉代首位提倡教化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汉代复兴儒学的先驱。陆贾对先秦儒学所倡导的"以民为本"教化思想予以继承,倡导在性善论中学习先秦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9.
程丹 《兰台世界》2014,(9):137-138
陆贾不仅是我国汉代首位提倡教化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汉代复兴儒学的先驱。陆贾对先秦儒学所倡导的“以民为本”教化思想予以继承,倡导在性善论中学习先秦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0.
"礼乐为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其形成于先秦时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通过音乐实现"成己""、达人""、成物"的功用,重视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潘刻科 《兰台世界》2014,(6):102-103
"礼乐为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其形成于先秦时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通过音乐实现"成己""、达人""、成物"的功用,重视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追溯《乐记》一书的成书过程,以此为基点讨论了儒家学派对"乐"的本质的认识,通过"季札观乐"的实例分析了儒家学派对音乐的基本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13.
《乐记》是先秦时期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以此,结合《乐记》版本及内容的分析,指出其音乐的价值在于“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以及“礼”、“乐”互动在于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以天道为其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据汉初的社会具体情况,提出了以"大一统"为意旨的系列政治思想。本文基于社会控制理论,从社会控制的主体、客体、途径与目标等方面重新对董仲舒政治思想进行了梳理与厘清。董仲舒以"天"作为社会控制的主体,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合法性,他主张"君权神授"进而先验地推出作为"天子"的君主是社会控制现实的主体。董仲舒否定先秦儒家的共同人性论,提出了"性三品"的等级人性论,将具有可教性的"中民"设定为了社会控制的具体客体。社会控制的整个运行机制则是君主通过"德治"等社会控制途径教化"中民",广大民众在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中获得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以此达到异化的王道盛世即"大一统"的社会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体育思想在我国古代体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现代体育发展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对我国先秦儒家体育思想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探讨,揭示先秦儒家体育思想特点和儒家体育思想的传承要点,对我国体育持续、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主要儒家代表人物对诚信思想进行了阐发,认为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商家经营牟利的之根、统治者治国理政之道。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具有神秘性、道德至上性、宗法血源性等特征,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维护市场秩序的良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并对促进中华民族其他优良传统的形成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梅煜  张立杰 《出版广角》2015,(17):216-217
儒家经典《论语》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伦理教化理论的起源。儒家依托“仁”建构“个体—家族—社会”的道德涵养路径,力图使儒学的“为己”与“利他”效用相统一。当代德育作为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必须从《论语》中汲取品德修养智慧,关注个体精神家园建构,优化德育路径设计,化解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汉朝统治时期,立法思想出现了转型,汉代立法思想的儒家化特征明显,具体表现为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化、汉朝立法形式的儒家化、汉代刑法的儒家化、汉代刑罚的儒家化、汉代汉朝民事经济法制的儒家化、汉代司法上的儒家化。  相似文献   

20.
孙亮 《兰台世界》2014,(6):41-42
汉朝统治时期,立法思想出现了转型,汉代立法思想的儒家化特征明显,具体表现为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化、汉朝立法形式的儒家化、汉代刑法的儒家化、汉代刑罚的儒家化、汉代汉朝民事经济法制的儒家化、汉代司法上的儒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