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意思是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万物的声音、形貌,纷然杂陈,它们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从而便可以看到夸张的手法经常都被运用。夸张手法之所以经常地在文章中加以运用,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联想,抓住反映对象的某些特征,故意“言过其实”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表达效果。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夸饰法,可使所反映的事物更加  相似文献   

2.
夸张,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有意言过其实地夸大或缩小所形容的事物,从表面上看是不真实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但仔细地琢磨起来,却又能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的修辞方式。 夸张辞格在表情达意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不独仅为文学作品所应用,其他文体的写作也常常使用。但应当看到,由于文体的性质不同,反映对象的不同,对于夸张辞格的运用就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与节制。作为新闻浓缩的标题不同于文学作品,一般情况下不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  相似文献   

3.
夸张的故事     
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夸张。夸张修辞法,在拘泥的人看来,很容易认为言过其实,违反客观真理。殊不知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客观事物合情合理地给予夸大或缩小,并不象科学论著主要用准确的数字和严密的推理来说明问题.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由于不理解夸张这一修辞法在文学中的作用,因而在评价杜甫的诗的时候就出过洋相。杜甫的《古柏行》中有“苍皮淄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沈括  相似文献   

4.
运用丰富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在新闻标题中,适当地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显示出一定的艺术魅力。例如,《解放军报》报道某部六连坚守无名高地的事迹的标题;《一个战士就是一座山峰一个连队就是一道长城》(1985.9.21),这里包含两个夸张,并且是以暗喻和比拟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夸张的手法,这个标题成功地塑造了人民解放军战  相似文献   

5.
说话或写文章,故意扩大或者缩小人和事物的原样儿,来强调其某种特征,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恰当地运用夸张,可以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爱憎,增强新闻标题的感染力。比如《羊城晚报》(1990年7月20日)消息标题: 广州橡胶六厂八百工人 盼喝自来水盼到“颈都长” 盼喝自来水盼到“颈都长”——这生动形象的夸张手法,仿佛使读者看到了八百名工人伸长了脖子等水喝的情景。地处广州西郊横沙岛的广州橡胶六厂,由于多年供水管网不通,八百多名职工喝珠江的混水喝了二十年。一九八九年,自来水干线修到厂门  相似文献   

6.
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浮华、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这些表面上看来属于遣词造句范畴的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的可信度,降低着新闻的真实性,腐蚀着新闻的“生命”。“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需要技巧,更需要警觉”。这里汇总了五条在新闻写作中需要警觉的准则,其中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避免浮华、夸张的文风上。  相似文献   

7.
夸张的形式不仅产生幽默的效果,也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让孩子们在夸张的描述中思考和成长。因为夸张的背后是现实的故事和成长中的烦恼、困惑、孤独。夸张成了深刻的代名词。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卫.威廉姆斯新近出版了一套幽默小说系列,一共四本,这些小说作品语言幽默诙谐,用夸张的手法编织出一个个看似离奇却又仿佛近在身边的故事。故事乍一看能逗得人哈哈大笑,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不仅得益于作者的幽默,也得益于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夸张。这种夸张形式多变,妙趣横生,让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让矛盾更加尖锐,让幽默  相似文献   

8.
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见《新闻业务》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了在新闻写作中可以运用夸张手法的论点。他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以运用夸张手法,但要反对浮夸。他认为“浮夸”会使报道“有损于事实,失信于读者”,而“夸张”则可以“增强言语和文章的气氛,发挥更大的感染力”,能“增添表现力量”。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已出版的新闻论著中,讲到新闻品种时,很少提到对比新闻。其实这一新闻形式早就存在,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颇受读者欢迎,充分显示出对比新闻的优势和魅力。所谓对比新闻,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实。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加以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展示出来,互相映衬,突出矛盾,明确是非,以此来表达主题思想。对比新闻写作的客观基础,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作者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寻找事物之间的种种异点。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只有了解事物的相同点,才能认识事物的共性;知道事物的相异点,才能区分事物之间不同的个性。作者对新闻事件和人物进行对比,既要注意到事物的个性,又要把握住事物的共性,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揭示其本质。从对比新闻的结构看,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比的根据,即进行对比的两个  相似文献   

10.
说话或者写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扩大或缩小人和事物的原样,甚至表现上看来不符合事实,以此来强调其某些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唤起读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中的夸张。  相似文献   

11.
应该说,在新闻报道中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少量地运用一些数字,是可以的,甚至在某些内容的报道中是必要的。数字有它独特的个性。它简明,可用简单的数或量的表示,来说明某个事物和问题的具体内容;它鲜明,可以通过某几个数或量的对比,来证明某个事物和问题的发展或变化,类同或差异;它突出,可以凭借数或量的某种形式的披露,来突出和显示新闻内在的深刻主题。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科学地、精确地、适当地运用一些数字,有利于说明新闻内容,也有利于新闻思想的深化。毛泽东同志生前曾亲自为新华社和党的报刊写  相似文献   

12.
夸张是文艺创作中为了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加强艺术效果所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喜剧创作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则是为了强化喜剧效果,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和社会价值。文艺创作的中心课题是塑造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揭示其丰满多采的精神面貌。为了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文艺家、艺术家,常常在形象总体上进行艺术夸张。在《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  相似文献   

13.
制作新闻标题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会不会与新闻要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宗旨相违背?不会,作标题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有艺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我们浏览报纸标题,一些一瞥醒目,妙语惊人的好标题,有不少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见,夸张在标题中运用的好不仅不会使新闻减色,还能为报道增彩。这就是艺术的相反相成,标题的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14.
对比,是使新闻标题昭示新闻主要内容的有力表现手法.在新闻标题有限的语言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方法是一门艺术.而提升到艺术层面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方法制作新闻标题,能将有差别或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性的概括描述: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凸现新闻价值;能强化情感和造成一种艺术美的境界;能有效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能使新闻标题更高效、更畅达地传递新闻信息.因此,提升到艺术层面运用对比方法制作新闻标题,应当引起业内人士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今天的社会中,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夸张与幽默作为广告中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广告创意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夸张与幽默,可以增加广告作品的感染力,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广告传播的信息。本文从广告中夸张与幽默的内涵出发,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谢静 《今传媒》2007,(2):23-24
混沌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北京的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就可能引发纽约的一场风暴.虽然有些夸张,却形象地描绘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实,组织的日常活动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大量实验得出的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却占55%。换言之,人际之间信息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如果不注重首语、手势语、姿势语等肢体语言的运用,节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要么显得刻板单调,不能很好地表达感情,与观众产生距离感;要么手舞足蹈,动作过于夸张,给观众带来反感。  相似文献   

18.
这里讲的艺术夸张不是去违背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搞虚假的脱离事实的浮夸,而是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去加强和突出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比如,一幅报道水稻丰收的新闻照片,就可以利用比例夸大的手法把前景中的稻穗拍得比后景中的人还高,画面上虽然造成了被摄物体的比例失调,但人们仍然相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法学的研究落后于人类在智能领域的研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没有对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层的探索,其次就是没有抓住模糊语法学的根本属性,因而止步于表面研究。人类所运用的语言都具有模糊性,所谓的语言模糊性(又称模糊语言)就是对于自己表达的意思没有精确性,只是表达出了你所要表达意思的边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事物的模糊认知反映到人类所运用的语言当中就形成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互相交流时,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区别开来就是使用了语言的  相似文献   

20.
王晓文 《视听界》2011,(2):95-97
七.眉目如画:赋予标题以形象风采 形象传神,声情并茂,是这类标题的创作追求。作者借助刻画形象反映新闻事实,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新闻人物或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或新闻事实的主题思想,神态毕肖地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地渲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