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艺是南阳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南阳曲艺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南阳曲艺的历史及发展、南阳现存曲艺形式的分类,分析了南阳曲艺的现状,提出了关于传承和发展南阳曲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兰州鼓子”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鼓子”是曾流行在兰州一带,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民间俗称“鼓子”。它属于说唱音乐的牌子曲类,按讲唱文学的分类,属于乐曲系曲种。“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不操乐器坐着清唱,亦无形体表演。大部分唱段只唱无叙说,个别唱段加有宾白,则说唱相间。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杨琴、二胡、琵琶、月琴、箫、笛为辅。打击乐器使用地方特有的小月鼓,并为乐队的领头,“鼓子”也因此而得名。表演中最有特点的是“帮腔”的演唱方式,当地称作“接声”或“拉梢子”。“帮腔”是  相似文献   

3.
兰州鼓子是古丝绸之路甘肃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其演唱形式灵活多变、音乐唱腔色彩浓郁、曲目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术色彩鲜明、传播范围地域广阔,是丝绸之路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朵艺术奇葩。研究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与发展历史对于保护和开发古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地区的民间曲艺历史悠久且曲种繁多,人才辈出,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自明代中叶以来,唱曲和说书就在此地兴盛,到清代中后期呈现繁荣景象。俚曲、小曲子、山东琴书、平调、岭调、临清琴曲、端鼓腔、大鼓、落子、快书等曲种都曾广为传播流行,特别是其中的“东路琴书”“枣木杠子乱弹”“扽阳光”三个曲种脱颖而出,在艺术上达到了至今都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早期的黄河口民间曲艺语言质朴原始,唱腔粗犷动人,是黄河口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文化价值体现出“逃荒文化”的创造变异性、移民文化的开放融合性、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传承性,为研究我国民间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带有浓郁区域性特色的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在千年的传承中受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政府保护力度不够、传承方式单一、表演形式相对单调等原因,鼓子秧歌呈现衰颓的态势。要改变这种衰颓态势,鼓子秧歌的发展需要在与时代特色结合的同时,与地方乡土特色、民俗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因素相结合,从而使其绽放崭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曲艺是中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及韵味的艺术形式。从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到宋元、明清曲艺音乐的大繁荣,诸多曲艺种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大,当下的曲艺音乐生存土壤、传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河南省是曲艺之乡,有众多的曲艺形式,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如何理性分析其当前生存状况,探讨其传播之道,对于河南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曲艺音乐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新世纪以来,地方曲艺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极大冲击,将其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对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有积极意义。青田鼓词是丽水民间曲艺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说唱艺术,将青田鼓词引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可以凸显高校音乐教育的地方特色,有助于完善民族音乐的教学,充实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土民间音乐的特色,探索出更好的教学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8.
鼓是社火表演中节奏的总指挥,也是社火表演中打击乐器的灵魂,体现和展示着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统一。社火鼓谱不仅是社火鼓子得以传承的载体,更是一个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记录,承载着非遗文化抒情达意的独特魅力。张掖高台社火鼓历经600余年的演变,表演风格现已趋于固定。如何挖掘整理传承保护这一非遗文化——张掖高台社火鼓谱,既是新时代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也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凉州攻鼓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其服饰装束,还是仪式行为,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研究,对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凉州攻鼓子的服饰装束、仪式行为和保护现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基因理论,契合人民群众最一般的情感表达和时代思想,以凉州攻鼓子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探寻其保护、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曲艺文化的版图上,苏州评弹占据了重要位置。它具有四百余年历史,与吴语地区的文化水乳交融,广泛地流传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浸润着民众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并直接滋养和丰富了南方诸多曲种。当人们在热议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时,有关苏州评弹艺术能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地传延下去,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内乡县调查为例,对南阳大调曲子的发展传承进行研究.南阳地区曲艺众多,其中南阳大调曲子是很有代表性的曲种,曲目众多,但近几年遭遇严重断层,如今爱好者们均为中老年,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习传承,如何保护传承好我国的历史曲艺文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莆田学院学报》2019,(4):80-88
站在局内人(梆鼓咚第五代传承人)的立场,围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所记载的梆鼓咚传承谱系,探寻其"百人百唱"的文化根源以及音乐本体上的变化轨迹。从音乐形态来看,以中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常用的腔音列"sol mi re"为核心,融合了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常用的音列,所形成的梆鼓咚腔音列特点,间接反映了北方渔鼓音乐流传到南方后在地化的过程。表面上"百人百唱"是音乐本体变化轨迹的体现,实质上它是不同人在不同时空与当下社会语境互动的产物,是人间百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赣南东河戏作为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和紧迫的议题。传统东河戏在曲艺资源、组织建设、文化空间、外部环境等方面均有困境,进而文化生态变迁、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政策不足均构成当下东河戏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从"保护性传承"转向以"发展性传承"为主线的公共文化服务逻辑是实现民间传统曲艺复兴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践行赣南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之道,是实现东河戏及民间传统曲艺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石柱土家“哆儿调”曾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石柱县绝大部分地区,但现今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境地。“啰儿调”的传承历史、传承现状令人担忧,作者在探索其濒危的原因的同时,提出了保护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部分学生对高中教材中的“曲艺”不感兴趣、一些音乐教师对高中教材中的曲艺教授畏难的问题,以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南弹北鼓”曲艺内容为例,从“搭建桥梁,拉近陌生曲种距离”“口传心授,示范方言曲艺唱腔“”学以致用,创新传承走出课堂“”与时俱进,曲艺发展任重道远”四个方面,对其成因及应对方法进行了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广西文场是民间曲艺、戏曲的代表作,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审美内涵,其雅俗共赏的表现特征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形式,使其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仍然散发出魅力和价值。在面临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时,应立足"保护"以更好传承和发扬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文化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保护的对策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河南大调曲子是一种现存于豫西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且在当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依然活跃于百姓中间,深受人们喜爱。这种曲艺形式题材众多、曲牌丰富、曲式结构复杂多变,有着独特的行腔特点和表演形式。结合笔者对大调曲子的学习、实践与调研,就其艺术特点做一分析阐释,以展现这一古老曲艺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它、关心它,促进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文场是中国曲艺的一朵奇葩,也是流行于桂北地区的清唱艺术,俗称"文玩子"、"小曲"等,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对命名,以其音乐清丽典雅、唱词优美含蓄、既长于抒情又优于叙事而著称于世.2008年,广西文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焦点之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相关问题也被广泛关注。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传承人的主位视角对当下羌族地区传承人面临的新困境进行反思,提出系列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采用民族音乐学实地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湖南常德地区的民间说唱品种“渔鼓”的传承方式作出全面考察与分析,从而发现和总结民间传统曲艺自身存在的规律性教学体系,并得出结论:民间音乐的传承是通过“口传心授”的主要形式将教学贯穿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