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1年),道光的第七子。咸丰继位,封为醇郡王。同治朝历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管神机营,加衔为亲王。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无子承统,两太后集王公大臣会商继位人选。经过形式上的议论,那拉氏坚持立妹丈奕譞的第二子载湉为帝,奕譞成了皇帝的“本生亲”。奕譞为什么步步高升,得到那拉氏的青睐呢?原来奕譞在那拉氏发动的“祺祥政变”中立有大功。1861年8月,咸丰帝奕詝在热河病逝,年仅六岁的那拉氏的儿子载淳继位,那拉氏想垂帘窃权,遭到当时负有“赞襄政务”使命的顾命大臣肃顺等反对,未能如愿,但那拉氏野心不死。一次,那拉  相似文献   

2.
奕讠斤,从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后,一生政治生涯沉浮不定。曾四次被罢黜,而其中的三次是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可以说,奕讠斤走上政治舞台的鼎盛期是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而辉煌的,一生迭宕起伏又是洋务运动蹒跚跛行最好的诠释。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考察。奕讠...  相似文献   

3.
1899年,端郡王载漪,因他的儿子溥(?)被西太后立为大阿哥(皇储),准备取光绪帝而代之,又在1900年极力怂恿西太后利用义和团向西方列强开战,成为近代史上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个人生父是谁?一些书只介绍了他的祖父,对他的生父没有涉及。据《清史稿》交待:“载漪,奕誴第二子。出为瑞郡王奕誌后”,“瑞怀亲王绵忻,仁宗(嘉庆)第四子,子奕誌无子。”咸丰十年,命以誴亲王(即奕誴)子载漪为奕誌后”,“光绪十五年,加郡王衔”,“二十年,进封端郡王”。这就是说:端郡王载漪的生父是惇亲王奕誴,而后出继给瑞亲王绵忻之子瑞郡王奕誌为后。载漪的孙子毓运在《“废黜出宫”以后的大阿哥》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这点。关于载漪出继给端亲王绵忻的原因,毓运说,因西太后看到载漪“自幼好武,在率领八族子弟组成的神机营时显示了一定的‘才干’”,“为了培养一个掌握兵权的贵族作为自己的心腹,于是就看中了载漪,并想早点把他封王。但是,由于载漪之父——惇亲王奕誴仍然在世,一个王  相似文献   

4.
奕訢(1833~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1861年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訢是晚清朝廷中位重资深的重要人物,在他当政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客观上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齐汀钢 《中学文科》2009,(3):122-123
恭亲王奕祈,作为道光帝六皇子,从小聪慧过人,文才武功均在咸丰帝奕莆之上,深受道光帝的宠爱,但终究与储位擦肩而过。有人曾说,他差一点当上皇帝,那样晚清史也许要大大改写。那么,作为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人物,恭亲王奕新为何在争储中惨遭失败呢?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恭亲王奕新“与储位失之交臂”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臣邓廷桢的事迹.他始任两广总督,厉行禁烟,引起豪猾烟匪的仇怨,邓廷桢具实奏闻.道光帝谕旨:“该匪徒等因查拿严切,肆行诋毁,深谌忿恨.……断不可因群言淆惑、稍形懈驰,当勉益加勉,严拿…….”道光帝乃于道光十九年(1839)派林则徐前往,合同邓廷桢等严厉禁烟.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共同监督虎门销烟.邓廷桢奉调闽浙总督后,在厦门等地给英国侵略者以严重打击.当英人欲索香港,琦善曾征询他的意见,邓延桢力言不可.道光帝为向英国示意主和,乃先后撤办林、邓.但林、邓的禁烟抗英事迹,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7.
道光二十年湖广总督周天爵革职遣戍案,为探究道光朝吏治整饬中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典型范本。在官场疲玩的环境下,道光帝试图重整朝纲,办事严猛的周天爵屡受重用与提拔。然随着道光帝派遣侍郎吴其濬等为钦差赴楚审理"他塔拉氏京控案",以及"知县禀讦总督案"的重审、"御史参奏案"的升级,引发了湖北官场大员降革。在该案背后,既反映了湖北官场中总督与巡抚及地方普通官员间的复杂关系,又透过道光帝对周天爵态度的流转,窥见其在绥靖地方层面的捉襟见肘,以及鸦片战争期间其在"战"与"和"态度的摇摆对案件审理进程的潜在影响。尤其是在专制皇权统治下,监察体制与吏治整饬中以道光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特征,隐喻了中华帝国晚期的时代困局。  相似文献   

8.
略论文祥     
一、洋务运动史研究中一个不应忽略的人物洋务运动史研究中,重要而尚无专文论及的洋务派人物还有不少,文祥便是其中的一个.洋务运动期间;他与奕訢、桂良结合在一起,成为洋务派在清朝中央的首领人物之一.若将文祥与奕訢、桂良稍作比较,不难看出他们三人在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想通过搞洋务,以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之目的.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有关"洋务新政"的主张,不少都是他们三人或文祥与奕訢二人联名所提.他们三人又有三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一从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洋务运动”。“洋务”二字,似乎由“夷务”二字演化而来,是与外洋有关的一切事务。倡导洋务运动的,是由部分王公贵族、地方督抚、买办商人、地主士绅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洋务派别。决定洋务运动性质和方向的,是其中的满汉军政要员,如奕訢、奕譞、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军政要员虽然出身、阅历、权势和识见不尽相同,但在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等方面却基本  相似文献   

10.
<正>清道光帝,晚年时期尤为喜欢皇六子爱新觉罗·奕?,认为他文韬武略出众,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另外一位皇子奕(讠贮)(zhǔ),贤德之名远扬,也是皇太子的人选,这让他心里十分犹豫,决定多用些时间考虑。春天时节,道光帝命诸皇子到南苑打猎。众皇子摩拳擦掌,骑上马,很快就消失在树林里。奕?  相似文献   

11.
满族入关后规定:只有显祖宣帝(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始称得为“宗室”,以系金黄色带子为标记,故又称“黄带子”。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因以系红带子为标记,故称“红带子”。在宗宝中,有“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之分。近支皆有“辈数”可考,康熙以下之子孙,行辈命名用“弘、永、绵、奕、载”五字的。至道光七年,又续拟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七年再续拟“焘、阅、增、祺”四字,嗣后各宗室子弟都依照此辈数命名。近宗室还有“带偏旁的”与不带“偏旁”之分,如道光、咸丰一系的弈訢等,偏旁皆从“言”部;载洵、载涛,偏旁皆从“水”部,溥仪、溥伟,偏旁皆从“人”部;下面毓字辈旁皆从“山”部,这都是“最近支”的宗室。而庆亲王弈勘,虽是奕字辈,但奕字下不用“言”旁。说明他虽是“近支”,但非“最近支”,因为庆王府这一支是由乾隆支派传下来的,奕字辈偏旁从“力”部,载字辈偏旁从“手”部,溥字辈偏旁从“金”部。这样,根据某人名的偏旁,就可以知道某人是某一个支派了。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习》2008,(9):12-12
清代最初的两次漕粮海运出现于道光六年(1826)和二十八年(1848),自咸丰以后,海运成为漕运的主体,一直持续了60余年。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天后、风神和海神关系海运安危,故祭祀活动历来受到重视,其中尤以人们对天后的祭祀为重要。道光六年(1826),清廷首次推行漕粮海运,祭祀活动立即被提上工作日程。二月初一日,是海运船只初次放洋的时间,江苏巡抚陶澍随即赶到宝山县漕运船只的出海口处,祭风神、海神,并前往上海县黄浦江岸的天后庙敬香,以祈求海运平安。此次海运分为两批进行,在第二批漕粮交兑结束后,陶澍又上疏道光帝,奏请加封海神。  相似文献   

13.
一、道光帝永远的心病1841年,英国武力侵占香港岛以后,清政府极为震惊,立即为武力收回香港岛进行了部署。道光皇帝认为英军侵占香港岛是琦善越权私许造成的,下令将琦善革职锁拿解京,查抄家产。接着命御前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使科举制度受到冲击,因而不得不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即是西学东渐、社会需求的反映,又是传统思维时新式考试制度的抗拒。尽管这些变化不大。但也为日后废科举立学校的变革作了有限的准备,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15.
条约在近代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和熟悉条约是一名外交官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是衡量一个外交官员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奕沂从1860年起全面负责晚清外交。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对条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一方面,这些认识有很大的局限,主要是没有将其与国家主权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它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对指导晚清外交和倡导洋务运动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至1911年清帝逊位约70个年头,是为晚清时期,占近代中国109年历程的近三分之二,又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过渡的开端时期和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晚清政府,以洋务运动为国策,并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因此,洋务运动的兴衰成败,同晚清政局息息相关。本文拟将这一时期的晚清政局,划分成洋务运动前、洋务运动中和洋务运动后三个阶段加以论述,而以洋务运动中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过程中,恭亲王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本文从近代外交机构的正式确立、外交观念的转变、外交体制的更新及外交人材的培养几方面加以论述,对奕在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期人们在辛酉政变、洋务运动之外对奕有一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过程中,恭亲王奕訢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本文从近代外交机构的正式确立、外交观念的转变、外交体制的更新及外交人材的培养几方面加以论述,对奕訢在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期人们在辛酉政变、洋务运动之外对奕訢有一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疆教育》2012,(19):F0002-F0002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是西城区一所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中部位于什刹海西侧柳荫街27号,初中部位于鼓楼西大街148号。高中部东临恭王府,西接庆王府,是康熙皇帝第十五子愉郡王的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醇贤亲王奕赧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袷为嗣,承袭贝勒爵,搬入府内,故称之为“涛贝勒府”,是一座清代皇家的显赫庭宇。  相似文献   

20.
[重点难点解析]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仍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扩大、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干涉和控制加强。清政府内部,以恭亲王奕訢和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巡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为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即以中国的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