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8年,河南方城籍的空军飞行员杜凤瑞,在福建龙田上空一举击落敌机两架、重创敌机一架后血洒长空。杜凤瑞被国防部命名为"空军战斗英雄",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并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国庆10周年时,英雄的父母在北京还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杜凤瑞牺牲后,他的亲人们继续演绎着各自精彩的人生。放牛娃成为飞行员1933年8月,杜凤瑞出生在方城县杨楼乡赵洼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为了生计,出生8个月的他  相似文献   

2.
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是中华民族的空中英才,是故乡方城县百万人民的骄傲。我作为县人武部的专职新闻工作者,在近10年间,紧紧围绕着杜凤瑞写出了30篇新闻作品,发表在中央、省、市的报刊上。英雄身边的事迹,源源不断地涌之笔端,成了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成长为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和民兵训练基地教导员,这与颂扬英雄,秉笔直书不无关系。相应地也为单位争得了荣誉,提高了方城的知名度,教育了不少人,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的爱国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由此,我认识到:如果说爱情是文学创作永久话题的话,那么,爱国则是新闻作品的主旋律。围绕着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做文章,报刊上就会为你腾出大量版面。 杜凤瑞于1958年10月10日,在福建龙田上空的一次对台湾防空作战中,一举击落两架敌机后,因战鹰受伤失去操纵,只好跳伞。惨无人道的空中强盗违反国际法,冲着杜凤瑞抖动着的伞绳开了炮。杜凤瑞牺牲后,空军部队给他追记一等功,  相似文献   

3.
微记录     
<正>@历史之碎:美籍华裔陈瑞钿,"九一八"事变后归国效力。1937至1939年,他共击落敌机8架。在空战中,他的座机曾三度被敌机击落,但都跳伞幸运生还。最后一次被击中时,由于油箱起火,这位空军中有名的混血儿帅哥被大面积烧伤后毁容,送往美国医治。伤愈,仍旧回国参加艰险的"驼峰飞行",直至抗战胜利。  相似文献   

4.
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是中华民族的空中英才,是故乡方城县百万人民的骄傲。我作为县人武部的专职通讯干事,在近10年间,紧紧围绕着杜凤瑞写出了30篇新闻作品。 1990年初,方城县各界群众集资23万元兴建杜凤瑞纪念馆,我把这件事写一篇短消息送到《解放军报》,第二天,就在军报头版登了出来。这篇短文能上军报就因为写的是杜凤瑞,能登上头版,有句话起了关键作用。那就是:“这笔资金中包括全县6万余名少年儿童的捐款2.4万元。那是孩子们从父母给的零花钱和压岁钱中节省下来的”。 在英雄牺牲33周年的1991年10月,杜…  相似文献   

5.
一、典型人物报道是中国特色1、历史追溯报道典型,树立典型,以典型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是典型报道的重要功能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年代的黄继光、邱少云、杜凤瑞、安业民等;  相似文献   

6.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四日上午十一时许,敌机十一架袭击兰州,在东川飞机场附近投弹五枚以上。伤水果贩一,行旅一,惨骸狼藉,令人目不忍睹。轻伤者二,余未之见也。巡视炸弹投掷之处五,深皆四尺许。本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敌机九架再袭兰州。防空司令部得讯后,即于十一时四十分发出警报。我空军旋飞升迎敌,十二时许敌机窜入本市西郊上空,绕道皋兰山后,在东川投弹十二枚。据报载,共毁民房三十余间,伤男女各一人,死一猪,伤一马,余无损失。余于月之二十四日旋里时,路过飞机场,在汽车中遥见场中停放之一机,翅上略有创痕,正在修理中。据实书之,以示情实。敌之谰言,不可信也。此次敌机经陕北榆林飞来,与前次同。所不同者,前次掠城而过,此次回避至山背,盖有戒心也。后闻敌机起飞之地,为包头西南某处。自邓宝珊氏驻节榆林后,饬属毁坏之,兰市不闻敌警者,一载有奇。  相似文献   

7.
(四) 我高射炮兵在上甘岭前线对空作战取得了很大胜利。我在采写了步兵强大反击的战斗报道后,接着就去采访高炮部队打击敌机的战斗情况。我先找炮兵作战室副主任靳钟同志,他也是我的老熟人,热情而生动地向我介绍上甘岭击落击伤敌机的战例战绩。这些已编写成新闻发出。随后我又赶到高射炮阵地深入采访。夜色苍茫中,我与同行的一位参谋在崎岖山道上行进。路上影影绰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老乡肩扛弹药箱,一个挨一个向前运送。人流中还有朝鲜妇女,她们头顶子弹箱,衣衫飘拂,同男子汉一样,勇敢地朝前方迈进。当夜,我到了五圣山上我军高射炮阵地。这是敌机轰炸扫射的重要目标。高炮阵地周围,弹痕累累。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手持话筒在德军轰炸目标之一的英国广播公司的楼顶上,迎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报道战况,他做的一系列以“这里是伦敦”为题目的现场报道,使爱德华&#183;默罗名声大噪,也使人们充分体会到了现场报道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梁怡 《历史档案》2005,(3):131-134
一约翰·拉贝(JohnH.D.Rabe)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9年到中国。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二十几位外国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被推举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们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力保护中国难民。当时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甚至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受到保护的中国难民。他有“南京的辛德勒”1的美誉。在他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撰写的2460页《敌机飞临南京》(FeindlicheFlieg…  相似文献   

10.
游敏 《新闻窗》2007,(2):85-8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手持话筒在德军轰炸目标之一的英国广播公司的楼顶上,迎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报道战况,他做的一系列以“这里是伦敦”为题目的现场报道,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