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3.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5.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陈雪之(上饶市第五小学)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八、第九页。教材简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教材是这套教材教学法定长度单位的开始。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不多,因此时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  相似文献   

6.
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在探究新知时,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采用动与静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发展思维,获取新知。因此教师教学时应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操作活动和思考探索,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做学习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对同一内容两个教师的教法的对比分析与反思。教学反思:通过以上两个教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在教学中,教师A讲的时间多,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少;教师包办代替的时间多,学生自己探究知识…  相似文献   

8.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正>"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听故事,想问题,引出“尺子”。 故事《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小的时候,家乡发生了战争。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很远的地方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科利亚把自己的许多宝贝装在一个小木匣里,准备埋在地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过程: 1.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了科利亚的木匣的故事,科利亚4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往菜园方向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8岁的时候从门口往菜园方向还是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木匣了,你帮他找到原因了吗?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  相似文献   

13.
14.
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设计思路:"认识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出桌子的长,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是这套教材教学法定长度单位的开始。这一单元分三段进行教学: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再认识米,用米量;最后教学直线、线段。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理念:通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教学内容,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具有感染力,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张冬梅 《江西教育》2006,(10):41-41
1.谈话引入“米”。 说说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板书课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常用“米”来作单位。  相似文献   

18.
学写日记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册中“习作7”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了解日记的要求,掌握写日记的技巧,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什么是日记,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接着通过阅读例文告诉学生如何把日记写得生动而具体,这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学生学得也很有兴趣。我非常高兴,于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想一想最近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模仿例文格式,学写一篇日记。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以为学生一定会有丰富的内容可以写,所以我兴致勃勃地调动学生说话和写作的欲望:“同学们,读完…  相似文献   

19.
“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教材是法定计量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接触不多,缺乏明确的感性认识。教学这节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直线和线段。  相似文献   

20.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