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是我国试行计算机教育第一年。那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专业毕业,来到北大附中,兼任了计算机课的教育工作。从此,我成了我国中学第一批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2005年,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领域发生了不少事件。例如,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并成功举办了颇具影响的第一届学术年会。根据近年来的经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研究状况来看,2006年信息技术课程理论建设应着力在关注基础与研究关键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关于举办学术会议的规定,经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商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将于2008年7月21日至24日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召开。会议主题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教师成长,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 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却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均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  相似文献   

5.
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顶层制度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定的理念、框架、原则和路径,对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规划,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极为重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指南》的发布背景、内容框架、研究目的和问题,从人文主义批判视角论述了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制定的理念,阐述了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框架和原则、政策制定的路径,讨论了面向整个部门的国家教育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设计,最后提出了《指南》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和规划制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严格地讲 ,计算机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涵盖的范围比计算机教育要大。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信息技术教育。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八十年代初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1.与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国家相比 ,差距较大尽管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 ,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信息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但与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国家相比 ,差距还非常大。总体来说 ,规模比较小 ,各地发展不平衡 ,步子较慢 ,水平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从2000年11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至今,经过七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深入分析和认真研究过去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及其目标任务,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国外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 ,并结合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关于今后我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方面的建设性建议 ,以期能有助于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2000年,我困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这是我国正式启动信息技术教育的标志。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的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交往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简述交往教学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交往问题,并提出了交往教学论对所我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及本质,从国家信息化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和终身学习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化人才的层次,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论述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事教育事业近10年了,虽然是间断性地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但我也亲身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变化。在此愿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简单地分析一下当前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策。这些思考可能不很成熟,但愿通过抛砖引玉,以求得到更好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2月信息技术教育论坛按点击次数排名“热帖推荐”第二位的是“我反对单独开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工具还是学科?”这不仅反映出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更体现了对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观点。一部分人主张,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实现了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目前的很多教学内容都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将计算机在学校中定位为工具一不仅是教具,更主要的是学具,因而信息技术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存在了。这种主张已经影响了教育行政部门,导致在制定新课程标准时,不再提及“信息技术”课程。体  相似文献   

13.
朱唯 《湖南教育》2002,(1):36-37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与广泛应用的今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根据教育部教基犤2000年犦33号文件,从2001年开始,我国中小学将在5~10年的时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2001年6月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将信息技术列为从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课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有何区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计算机已经普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技术课成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从毕业至今,我一直从事着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地深入探究,今天,我就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偶然的机会,使本来就酷爱电化教育的我走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殿堂。十五年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百花园中,我努力汲取着各种营养,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做一名研究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相似文献   

16.
偶然的机会,使本来就酷爱电化教育的我走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殿堂。十五年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百花园中,我努力汲取着各种营养,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做一名研究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它本身的分化 ,呈现出专业信息技术与大众信息技术共存的现象。当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存在专业信息技术和大众信息技术两个本体的不同映射。由此 ,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文化实际上已经超越狭隘的“技术”,成为具有更多教育意义的上位概念。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部分 ,要强调更高文化层面上的教育。本文据此提出在双本体思想统领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为开拓学校视野,更好地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2012年3月上旬我馆组织部分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赴湖南长沙参观考察了湖南第一叫币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然而目前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反映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将信息技术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单独开设,拉开了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幕;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