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姜女》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中孟姜女的形象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历史考证,孟姜女的形象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地域之间的差异变化,孟姜女的故事也在流播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形象延续了一以贯之的贞烈特点,并在相关细节的补充与刻画上更为生动...  相似文献   

2.
说文谈史     
孟姜女不姓“孟”孟姜女的原型出自于史籍《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毒于郊,使吊之”。由此可见,孟姜女本来没有姓名,而且与长城没有关系。汉代的《说苑》一书,在此记载基础上加上了“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塌下)而隅(墙角)寿之崩”。汉代的《列女传》和《闺苑》等书中均记有此事。“孟姜女”之名最早见于敦煌石窟后室残卷中的一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是编者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一篇故事。孟姜女故事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雏形,到唐朝,逐渐趋于完整和定型,这些都见于古书记载。到宋、元,便有写孟姜女的话本和杂剧了。在明代,人们为了表示同情孟姜女的遭遇,纷纷修庙纪念。清代以来,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成功地塑造了坚贞不屈、爱憎分明的劳动妇女孟姜女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深刻仇恨和反抗精神。 《孟姜女》是以“送寒衣”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展开艺术描写的。全文可分五大段。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民间传说《孟姜女》的“篓口”收得妙,不同凡响。虽然是“夫妻双亡”的结局,但读后不仅不觉得有一丝一毫的哀伤,反而使人觉得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情激越澎湃于胸腔,平添了一身精神。其中奥妙何在,很值的捉摸。我在教学实践中,和同学们一起梳理出以下几点:一、秦始皇被孟姜女捉弄于股掌之中,好梦(要孟姜女做妃子)不成,竹篮打水一场空,——快人之心。秦始皇原用“哭倒长城八百里”为罪名判孟姜女  相似文献   

5.
孟姜女故事在江南落根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顾颉刚先生研究孟姜女故事,曾这样指出过:“江苏南部的孟姜女故事是最后起而现在最占势力的。凡是这一方面的故事,都说孟姜女是华亭县人,万喜良是苏州元和人。因为江苏的文化发达,上海书肆操着全国书籍的发行权,所以上海石印的孟姜女唱本直销到浙江、福建、湖北、山东、河南、山西诸省,无形中改变了全国民众对于这件故事的记忆”。这里,顾先生不仅指出了江苏南部的孟姜女故事在全国最占势力,而且还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这  相似文献   

6.
孟姜女传说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有着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口头传承和文献遗存.从20世纪20年代起,顾颉刚先生率先开始了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至今学者们已经从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流变研究,文本整理和分析,地域因素研究,民俗事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角度展开了丰富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一次听讲授《孟姜女》的课,学生问:“孟姜女”三个字中,有两字个表示“姓”,是不是孟姜女原来姓姜,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又姓了孟?执教老师回答:“姜女”是名,“孟”是姓,其它问题无据可考。此说法似乎已经圆  相似文献   

8.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演绎着,并被赋予着新的情感.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根据中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家改变过去自己笔下女性形象的颓废色彩,塑造了一个善良、忠贞的女主人公碧奴形象.古典传说故事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一种新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9.
五、“孟姜女”的名字来历 下面再来谈另一件最近的文坛新闻:据报载。有一位作家最近创新式地写了一部“全球出版项目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美称为“重述神话”。讲的是在我国已相传两千年之久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种“重述”不仅把重要主题改了,而且将妇孺皆知的“孟姜女”这一名字也改为了“碧奴”。据改编者说,“孟姜女这名字太草率”,是古人仓促中命名的,“‘孟姜女’其实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它本意是‘姜家大闺女’的意思,我始终觉得用这三个字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太草率了”。  相似文献   

10.
肖虹 《文教资料》2013,(28):80-81
《孟姜女》是根据传统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成功改编的一首经典声乐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作曲家王志信众多脍炙人口的民歌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连观 《文教资料》2001,(6):138-145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中国古代流布最为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前人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资料的搜集方面 ,有路工辑编的《孟姜女万里寻夫集》① ,在研究方面 ,有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② ,以后又有不少研究论文刊发 ,但其所涉资料及研究深度无出于上述二书之右者。这一方面说明路、顾二人在孟姜女故事研究方面用力颇勤 ,梳理亦精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孟姜女故事研究视野的拓展与研究方法的创变上还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本文试从伦理学视角检视孟姜女故事的源流与传布 ,阐发其独特的认识意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12.
童话短路     
故事中,孟姜女为了寻夫而哭倒了万里长城,然后找到了丈夫的骨骸;但是要筑万里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始皇岂能让孟姜女就这样哭倒长城,便命令兵士每人至少要学会一项特殊技能……  相似文献   

13.
刘辉 《考试周刊》2014,(3):25-26
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改编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改编的声乐作品,此作品是一首民族风格浓郁、影响极深、流传极广的大型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碧奴》中碧奴形象的分析,探讨苏童对孟姜女这一形象的解构及重建的失败之处,即在解构孟姜女的民间及封建文化属性的同时,也使孟姜女丧失了其代表的民间文化的精华及女性特有的魅力,把一个美丽多情的大家闺秀塑造成了一个性格扭曲的受虐狂,使整个故事也就失去了民间神话那种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重述的失败,也是苏童的失策。  相似文献   

15.
孟姜女先秦对女子的称呼名在前、姓在后,因此孟姜女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其实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16.
孟姜女的传说家喻户晓,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顾颉刚以“历史的系统”、“地理的系统”的方法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独开民间故事研究风气之先.从最初齐国“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杞梁之妻”,到“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一古老民间传说经历了传奇的历史变迁.澧州、苏州(松江)、同官、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孟姜女故事的言说各有千秋,又大同小异.在“筑长城”、“哭长城”和”滴血认亲”等密码中隐含着远古时代先民的信仰习俗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本文结合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对有关“长城”的纠葛不断地探寻、还原与解密,旨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露出“真淳”、瑰丽的民俗本真.  相似文献   

17.
一、孟姜女风物研究的重要性在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孟姜女由于产生时间早,流传范围广,异文极多,特别是作品中出现的风物,较之牛郎织女、梁祝、白蛇传更为丰富。即使跟常以地方风物为对象的鲁班传说相比,也毫无逊色。孟姜女并不限于散文的传说故事,而且有韵文的歌谣、叙事诗、曲艺、戏剧、对联等,还有文人的诗词传赞、笔记说部之类,其风物的总和当超过我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这篇民间故事,塑造了封建社会民间女子孟姜女心地善良、聪明勇敢、孝顺公婆,吃苦耐劳、敢于同封建统治者进行反抗斗争的形象,热烈地赞颂了孟姜女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深刻地揭露封建暴君秦始皇滥征公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编中国民间歌曲《孟姜女》的曲式分析为主导 ,简略介绍了我国民歌体裁的形式与特征 ,并对民歌《孟姜女》早期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作了概述。在分析完成之后 ,将新编《孟姜女》与其原始形态在调式、旋律、结构等方面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2010,(13):60-60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已久。它说的是民女孟姜,为了寻找被秦始皇强拉去修筑长城的丈夫范喜良,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边,但范喜良此时已死。孟姜女痛哭于长城下,哭倒长城八百里,见到丈夫的遗骸后,投海自尽。为了纪念这个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秦始皇暴政的弱女子,后人在她投海的地方修了一座孟姜女庙。有人写了副对联,形象地描绘?姜女庙背倚万里长城,面对苍茫大海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