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0年11月,《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王克勤接到股民投诉:李学仁,投入55万元在甘肃华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炒股”,过了一段时间,他多年积存的53万元便付之东流。李晶华,1999年7月,在兰州力鑫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炒股”,她买的云南铜业股出现跌停板,李要求公司马上平仓,但报单小姐(法人代表陈耀争之妹)称无法平仓,还要求李再吃进1000股爆仓,结果爆仓之后也不平仓,直至该股出现第三个跌停板,公司才为她平仓,仅这一笔,她的亏损加上手续费就已高达1.6万元。从1999年3月她陆续入到“力鑫公司”的9.4万元,到此时已被洗得只剩3300元了。徐作刚…  相似文献   

2.
徐胜 《今传媒》2005,(1):30-31
一些人豪迈地打点行装,开始了下一个旅程。一些人的身影,悲壮地消失在征途的烟尘中。还有少数人,沉重地堕落了……但传媒人的故事将永远说下去!不管天上有乌云还是太阳,传媒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生动的。而传媒人的脚步,总是那样的来去匆匆,风雨兼程。  相似文献   

3.
4.
刘太阳  孙磊 《新闻天地》2010,(12):31-34
10月16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生活区发生了一起车祸,致一死一伤,由于肇事者口出狂言并被指为“官二代”,事件迅速成为网络上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郑保卫的《新闻精神论》一书的学习和研究,认为王克勤的调查报道都遵循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并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新闻精神的要求:一是科学精神;二人文精神;三是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闻事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素质高视野开阔的记者,甘肃籍记者王克勤,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王克勤的采访经历中,他的一系列调查性、揭露性报道格外引人注目,采访历程也格外辛酸艰难。他独特的新闻价值观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努力,使其成为国内调查记者中的“另类”。  相似文献   

8.
9.
10.
“我们在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是“反黑记者”王克勤的精神世界,其笔锋直指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置,激起一股股耀眼的火花。请看P20  相似文献   

11.
看过一个关于记者的专访,对其中的一段话一直记忆深刻,那个记者在谈到自己职业规划时说:“我已经过了30,感觉自己可能要被淘汰了。现在很多媒体招聘时只要30岁以下的,我活得很恐惧。”说这话的记者叫王克勤,他因为揭露兰州证券黑幕被迫离开家乡,漂在北京。王克勤的话道出了当前媒体从业人员的一种心态:随着年龄一天天增大,危机感也一天天增强。人们说,现在报社是“80后”记者的天下,他们有青春、有活力,充满着新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盘旋于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往西藏的惟一陆路通道,它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3176公里,人们又把它通称为3000里川藏线。川藏线沿途雪山林立,江河纵横,地质情况及气候都极其复杂多变。然而,担负着进藏战备物资运输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汽车兵和公路沿线兵站的官兵们,在川藏线通车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战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由于自然条件险恶,很少有记者深入其中采访,那里的情况也就鲜为人知。1997年3月,成都电视台女记者郭月,冒着生命危险对进藏的汽车兵进行全程采访,人们通过她真实的记录,看到发生在川藏线上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6.
回想已过的“记者节”。第一个“记者节”,我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但2001年过第二个“记者节”就少有感觉了,甚至对节不节显得有些麻木。当然,这并非“记者节”有让人非议之处,而是由此产生了一些联想。“记者节”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厚爱,我们应为此而高兴自豪才是。然而面对第三个“记者节”,在感情落差中思考记者的社会形象,不免让人冒出丝丝苦涩和酸楚。前段时间一事让笔者颇有触动。2002年9月7日晚,德阳市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巡警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现场目睹者对肇事巡警颇为不满,要求对责任人有所处分。…  相似文献   

17.
摄影大师卡蒂埃·不列松曾经说过:“我们是恒变世界中的被动观者,惟有的创造就在于那按快门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确,摄影的魁力就在于把握那难以预知的瞬间。新闻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更是担负着记录生活的使命,它要求把持相机的人能够在那短短的一瞬间拍出真实且富有创造力的想像。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的王瑶,无疑是同行中的佼佼者,走进她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一张张精彩的影像,更有影像背后那颗热爱摄影、关切生活的执着之心。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使命     
纪希晨 《新闻界》2001,(4):23-23,25
本文是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的序,标题是编者加的。纪希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为写本书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同志在“文革”期间有机会目击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后,他采访了包括叶剑英、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华国锋等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又因参加审判“两案”采访,接触了大量的文件档案。纪希晨同志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使命感,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史无前例”的岁月。纪希晨同志说得好:“遗忘历史的民族必然丧失前途”。这段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牢牢记取。我们选登这篇序言的目的也在此。  相似文献   

19.
20.
2002年的金秋,对于扎根于上党老区沃土之中的长治日报社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一年,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化监督机制为突破,全面提升报业管理和事业进步的长治日报社受到了全国新闻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有一百多家报纸、杂志、电视介绍了该社的经验,有从穆青等新闻界的老前辈一直到中纪委等领导部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