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问激趣审课题 开课,教师提问:1.什么叫补丁?2.大家看看,谁的衣服打了补丁?穿打补丁的衣服好看吗?3.毛主席是国家主席,为什么还穿打了补丁的衣服?(暂不回答) 二、初读课文理思路 1.认读生字,解释新词。逐个出示生字卡片,注意“补”“袜”“警”“净”的字形分析。如教师用“俭朴”多造范句,学生在课堂上广泛说句等,让学生透彻理解“俭朴”的含义,并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2.初读课文。读后提问:①全文有几自然段?中心句在哪里?(第一节是中心句)。②全文讲了毛主席艰苦朴素的几件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七册《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教学这样的讲读课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个成语的含义,而且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注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一、抓住重点句段,从理解语言入手学习观察方法课文第一节有这样一句话:“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句子:①这里的“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来”可  相似文献   

3.
一、学文指导1、学生边看幻灯边听配乐朗读课文录音.2、学习儿歌,这首儿歌有几句话?学习第一、二句.思考:课文中小小的船是指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板书:弯弯的、小小的)学生回答后指导:“弯”字的笔画、笔顺及书写,比较“弯的”和“弯弯的”(放幻灯映出弯弯的月儿),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这是初步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体会打比方的句子.)学习第三句.思考:她坐在小船里看到了什么?(板书:只看见、闪闪的、蓝蓝的)学生回答后重点指导“闪”字的读音(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启发学生分析“蓝”字的字形结构,指导书写.指导学生看幻灯,映出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使(学生理解“闪闪的”就是一闪一闪的意思;“蓝蓝的”就是很蓝的意思.)比较“看见”和“只看见”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5.
孩子刚从幼儿园出来,做妈妈的总爱问:今天吃些什么?今天玩什么游戏?今天老师说什么呢?今天听话了没有?……问来问去,起初孩子还回答几句,可到后来,干脆说一声“我不知道”,以此来表示对妈妈问话的腻烦。孩子说“我不知道”,是不喜欢妈妈的唠叨,不愿意回答没完没了的问题。在孩子心里,认为妈妈问得过多,或是天天重复这样的问话,是对他管得过多。生活中,常见孩子动手扫地,做妈妈的怕孩子弄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7.
“谁有不同意见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时 ,教师这样问。“谁有补充意见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时 ,教师这样问。“谁还想再说说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教师这样问。以上引用的三句教师用语 ,是一位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为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这虽然是简单的三句话 ,却针对学生的回答作了评价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作用可大啦 !新上岗的老师看了这三句教学用语 ,难道会没有感触吗 ?你们刚走上工作岗位 ,很有必要考虑课堂教学的语言问题。这里 ,借鉴前几届中师毕业…  相似文献   

8.
《避雨》一课,记叙一位公社气象站的姑娘和大家谈雨的事.赞扬了姑娘热爱本职工作,精通业务,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而且,文章用一句话点明了中心思想.在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带动全文分析理解,就能收到“牵—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读课文,捕捉中心句1、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出示问题:“我”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让学生带这个问题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即,“我”在去玉山人民公社途中遇到一场春雨,人们在路旁的小草棚里避雨,与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谈雨的事.2、提问:在避雨人群中,作者重点写谁?她是什么人?(重点写一位姑娘,她是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3、提问:这位姑娘是一位怎样的气象员?从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姑娘品格特点的句子来回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从文中找出中心句:“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4、理解“心计”的意思,即有计谋,指全心全意做好事情.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致力于语感的培养。几年来我参加了“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我们以联想方法为主组织课文教学(主要是指阅读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语言文字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发展形象思维,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感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第五课《小竹排在画中游》,我根据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特点,注意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例如在讲到“树木”一词,我这样设计提问:“许许多多的树,我们叫树木。一棵树叫不叫树木?”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定义,理解了“树木”这个词的含义,准确回答了问题。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联想,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这些树一棵挨一棵,书上用了哪个词来写它们?”学生回答:“密。”我又问:“像这样密密麻麻的树,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挑山工》(第九册)一课第五自然段,具体转述了挑山工对作者问话的回答:这段话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也是课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这段话呢?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想想第五自然段主要是写的什么?  相似文献   

11.
标点符号能辅助语言文字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教师如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于无字处见深浅”。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最后一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然后指导朗读,问道:“大家看看,‘烟’和‘雾’字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学生齐答:“逗号。”“能不能把逗号换成顿号?为什么?”这一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说,能换,  相似文献   

12.
释词是小语教学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一遇到生词,就让学生查阅字词典,生硬地让学生理解,这样做效果自然不佳。对不同类型和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词语要采用不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才能对词语理解得更加透彻。现结合自己教学谈一点体会。一、实物演示、启发理解《草原》一文中,“草原上行车很洒脱”一句中的“洒脱”一词,词典上这样解释:“举止自然,不拘束。”若直接这样解释给学生。学生对“举止”  相似文献   

13.
一、《“你们想错了”》(四省市编第六册)教法:“人物语言入手法”。(一)紧扣人物语言,了解事件发生背景阅读课文,答问:1.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句话是谁讲的?2.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讲这句话的?(二)紧扣人物语言,弄懂课文重点难点让学生弄懂两个敌兵究竟“错”在什么地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使学生对此有所领悟,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可启发讨论:1.方志敏说:“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反复阅读两个士兵的话,认真想一想,这两个士兵当时是怎样想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相似文献   

14.
一、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海滨小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浩瀚”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察点即“街道的巨头”,再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用哪个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学生回答:“课文中用‘浩瀚’一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我继续问:“‘浩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前文可以答出:“‘浩瀚’是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16.
不良倾向之一:把语言技能的训练等同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如今,不少人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仅仅理解为课堂上机械背诵对话的口头练习,误以为准确无误地背诵出课文对话的内容就是交际法的成功运用。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所谓的“对话”,往往只是机械的朗读或背诵“活动”,说得精确点,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再现”。笔者在参加一次小学英语观摩课时,曾目睹了这样一个对话活动:学生与学生进行“母子俩”的对话练习,一学生说:“MayIhaveaapple?”另一个回答:“Ofcourse,hereyouare.”两位学生对答如流,语句流畅,精确无比。对话结束后,…  相似文献   

17.
小语第九册《黄河象》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学生对句中“弯弯”、“缓缓”的本义,是理解的,可是,当我提出这句话如果不用“弯弯”、“缓缓”两个词,改成“一条小河向东南流去”是否可以时,学生回答只是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不能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低年级,要通过字、词、句的教学和指导朗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语文三册9课《小马过河》是篇童话,为儿童所喜爱。这篇童话情节生动、形象、活泼,语言通俗。在课文里头,老马呀,小马呀,老牛哇,松鼠哇,跟人一样都会说话、会做事。教师要根据儿童爱幻想、好离奇的心理特点,运用童话拟人表现手法,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理解词句,懂得故事说明的道理。教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音序字典和已掌握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自学课文。接着。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段读,启发思考;1.老马叫小马干什么?小马表现怎样?2.小马到了小河边为什么不敢过河?小马听到老牛和松鼠的话以后又怎么样?3.老马对小马说些什么?4.小马听老马的话后怎么样?学生回答问题,有助于清楚知道故事人物和情节,打好朗读的基础。教师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边板书:主角——老马  相似文献   

19.
一、训练听力 ,培养语感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我的问话力求做到语句简短、要求清楚 ,并且注意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让学生抓得住问题的要点。上学期我接二年级一个班。一开学 ,我就在说话课上问学生 :“你妈妈 /在什么单位 /做什么工作 ?”一学生答 :“在百货店。”我没什么表示 ,只是把问话重复了一遍。该学生又回答 :“在百货店当营业员。”我仍然没什么表示 ,又一次把问话重复了一遍。学生第三次回答 :“我妈妈在百货店当营业员。”我还是没有什么表示 ,竭力避免有任何暗示。我把学生的三句答话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教师讲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问学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还有一位教师讲完《草地夜行》一课,笔者问学生:“小鬼为什么能鼓起勇气向前走?”学生虽经再三思考,仍做不出回答。上述两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学生做不出答案,只好再回到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时把作业题置诸高阁,导致课堂教学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