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留给我们的最后遗产。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京大学学生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提问时发出感慨:“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他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还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迄今为止答案找到了吗?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类似于网上“聪明伶俐进来,呆若木鸡出去”的社会抱怨声倒是不少!“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的确是学校教育出了大问题。笔者20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近年来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存在“钱学森之问”问题链上很大的症结,连锁反应导致“钱学森之问”的产生。这个“症结”究竟是什么呢?又该如何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5.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6.
胡重光 《湖南教育》2009,(12):18-20
钱学森去世了!科学巨星陨落,国人同悲。钱学森的离去,让人慨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第二个“钱学森”?钱学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在他身上有一个科学大师的所有美好品质。他的学养和人品,他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爱国和奉献,堪称楷模。很多人追问钱学森反复思考提出的问题(舆论称为“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在临终时对中国教育前景的担忧被提炼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样,对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钱学森以他的求学和教育科研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老人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专门谈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钱老指出,“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有了这次心系国家大师级人才培养的谈话,也就有了“钱学森之问”。最近被很多人谈论的这个“钱学森之问”,简单地说,就是目前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0.
罗华明 《师道》2010,(2):20-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围绕在我国高校上空的巨大命题。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成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这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成规模的创新人才?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反思也一直不断发酵。这也成为许多大学校长持  相似文献   

12.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 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实际来自钱老逝世之后,安徽11位高校教师写给袁贵仁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同仁的信,信中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于北京辞世前留下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之问与先进国家教师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出的科学家、著名物理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生前留下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入才?”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6.
近些日子,“钱学森之问”是一个热门话题。钱学森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此之前,陆定一也有过对教育的发问。他说的是:“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10,(7):4-8
钱学森大师走了,带着巨大的遗憾,留下一个振聋发聩的惊天巨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巨人,将他一生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祖国,可是,直到他闭上双眼,都没能看到自己的祖国有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大学。早在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就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端木美 《留学生》2010,(12):40-41
敬爱的钱学森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直苦苦萦绕在中国人民心头.成为一种可以称为民族伤痛的国问。  相似文献   

19.
张珣 《政治课教学》2014,(11):40-42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如今,“钱学森之问”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面对这个问题,社会需要反思,大学教育需要反思,中学教育更需要反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的仪式.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学森同志表示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钱学森同志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这不仅是钱学森同志个人的光荣,也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光荣.同时,也是我们党、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